论共同犯罪的中止开题报告

 2023-01-16 09:12:1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共同犯罪是相对于单独犯罪的一种特殊犯罪形态。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8220;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8221;这一定义揭示了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1)二人以上;(2)共同的犯罪故意;(3)共同的犯罪行为。从形式上看,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从实质上看,共同犯罪的特殊表现在它比单独犯罪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分析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应该将共同犯罪理论与犯罪中止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未完成的形态,研究犯罪中止,对犯罪行为的准确定性以及对犯罪人适当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法理上看,犯罪中止就是自动停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它分为两种形式: 1、个人犯罪的犯罪中止; 2、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对于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或做法。本文首先列举了学术界关于共同犯罪中止认定的观点,然后根据刑法原则和有关共同犯罪的理论分析了我国刑法典对于共同犯罪规定的不足。作者主张在共同犯罪中止中可以引入#8220;脱离共犯关系#8221;的理论,以符合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和犯罪中止的立法精神,最后就共同犯罪理论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通过对共同犯罪、犯罪中止以及犯罪未遂定义进行阐述,对我国现行刑法中该方面进行评析,分析不足,并借鉴#8220;脱离教唆犯关系#8221;理论的优点提出意见与建议。为当事人和司法工作者提供方便,使其对刑法的运用准确快捷,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我国共同犯罪中止概述11共犯中止的概念与分类1.2简单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1.3复杂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8220;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8221;自动放弃犯罪成立中止犯,其所处的阶段只能是在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犯罪结果还未发生);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成立犯罪中止,则是在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犯罪达到既遂以前。众所周知,我国刑法总则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是以单独犯的行为为模式作出规定的,这种规定存在着不足之处。

日本学者大塚仁最先提出#8220;脱离共犯关系#8221;,大塚仁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解决虽为中止作出了努力但没能防止结果发生的共犯者的刑事责任问题。  大塚仁将脱离共犯关系分为脱离共同正犯关系、脱离教唆犯关系和脱离帮助犯关系。脱离共同正犯关系是指在共同正犯着手实行犯罪以后、达到犯罪既遂之前,共同犯罪者中的一部分切断与其他共犯的利用关系,从共同正犯关系中脱离出去。脱离者对脱离之前的行为负刑事责任,而对脱离之后其他共犯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脱离教唆犯关系,是指在教唆行为引起实行犯着手犯罪后、实行终了前,教唆者努力阻止实行者的实行行为或者努力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是犯罪结果仍然发生。这时教唆者被认为脱离了教唆关系,教唆者只对脱离时为止的实行犯的未遂状态承当教唆犯障碍未遂的责任。脱离帮助犯关系与脱离教唆犯关系类似。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部分:帮助犯的概念及性质。文章从帮助犯的基本概念和帮助犯的性质入手,认为帮助犯仅指共同犯罪意义上的帮助犯。帮助犯在性质上有从属性、独立性和二重性之争,单纯认定其从属性或独立性都难免有失偏颇,因此,我认为帮助犯既有从属性的一面,也有独立性的一面,而其独立性的一面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二部分:帮助犯中止的相关学说。我在辨析了帮助犯的性质并肯定其独立性的一面之后,再分析帮助犯中止的三种学说-客观主义学说、主观主义学说、折衷主义学说,折衷主义学说既关注共同犯罪中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行为的主观特征,又关注其客观特征,较为全面也较为科学,因此笔者赞同在帮助犯中止问题上持主客观相结合态度的折衷主义学说。

第三部分:帮助犯中止成立的条件及法律后果。与单独犯罪成立中止的条件一样,帮助犯成立中止,也需具备时间性、自动性、有效性三个条件。然而,由于帮助犯本身的特殊性,帮助犯中止成立的时间范围与单独犯罪有所不同,自动性则与单独犯罪没有什么差别。认定帮助犯中止成立的关键在于对中止有效性的判断,我将围绕帮助犯中止的有效性成立的条件作深入探讨,得出结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2、高铭暄:《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3、李光灿等:《论共同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罗桂林:《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5、唐朝阳:《论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0(3)6、袁彬,冯景旭:《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及完善》,2004(3)

7、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

8、赵玉荣:《日本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