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腾飞和逐渐转型的时代,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然而,我们现在也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因过渡开采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等问题尤为突出,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继续蓬勃发展。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所隐藏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推行绿色经济在我国刻不容缓。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不断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和发展新道路保驾护航,尽力建立良好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资源的中介调节枢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有着调节配置的特殊作用。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有序运行,也有利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我国绿色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实践能否给商业银行带来盈利?如果盈利,那盈利能力到底有多大?这些问题引发了本文的思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利用兴业银行近5—10年的有关数据,定量分析绿色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和盈利模式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1992 年,“环境金融”的理念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被专家们首次提出,代表“绿色金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1997 年,联合国环境署亦宣告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它是第一个将银行与绿色金融结合的世界性的书面文件。Jeucken (2001)[8]在其著作中指出了绿色信贷最初来源于可持续融资,即银行为可持续发展企业或项目提供融资并抽取一定服务费的行为,为绿色金融在银行体系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定义。Thompson and Cowton (2004)[13]提出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审核时,应将环境信息纳入银行做出服务决定的参考范围,从商业银行营业模式的角度阐述了绿色金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Weber (2005)[11]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过程中全面地贯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绿色信贷是可持续发展金融最主要的方向。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Heal(2005)[5]提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承担社会责任,并分析了绿色金融的出现如何有机地影响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Scholtens (2005)[1]指出金融发展可能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Monaghan (1993)[16]将赤道原则作为信贷投放过程中的准则,阐述了加强对企业环境责任审查如何降低环境风险确保商业银行盈利性。Galema et al. (2008)[14]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经营绩效和股票的风险和回报三个方面的实证分析,论证了采用赤道原则,加强了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感、社会影响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更强。Biswas(2011)[10]的研究是从印度银行业如今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影响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缺失的影响因素。Orsato et al.(2015)[15]等人通过对比巴西商业银行在加入到“碳俱乐部”中前后对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影响的变化,结论表明商业银行受到制度以及资源等制约情况下,自身的经营绩效以及担负的社会责任向好的方向发展。 Soundarrajan and Vivek (2016)[12]提出绿色金融是将环境因素纳入到投融资审核流程中,通过环境来推动业务的发展。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计划2022年11月29日前完成开题报告,2022年12月25日前完成文献综述,2022年1月15日前完成基础的理论收集和,2022年1月25日前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2022年2月1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
5. 参考文献
[1]Bert Scholtens. What drives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 13(2): 129-137.
[2]陈雁.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国际借鉴[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8(05): 53-5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