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本课题的意义 沙氏鹿茸草为玄参科鹿茸草属多年生野生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等地。
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等功效,用于治感冒、心中烦热、咳嗽、吐血、赤痢、便血、月经不调、风湿骨痛、牙痛、乳痈等。
由于近年来自然环境的转变和人类的过度采挖使得沙氏鹿茸草野生资源逐年减少,而以鹿茸草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畅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部分地区沙氏鹿茸草已趋于绝迹,因此,开展沙氏鹿茸草人工栽培刻不容缓。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 研究的目标由于沙氏鹿茸草野生资源急剧减少,而现有人工栽培技术有限,因此,攻克沙氏鹿茸草人工栽培难题是目前沙氏鹿茸草研究的关键。
沙氏鹿茸草为半寄生植物,促进沙氏鹿茸草寄生生长的关键就是吸器,如何促进沙氏鹿茸草吸器的发生,使其从寄主植物获得充足营养,从而维持沙氏鹿茸草自身正常生长发育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有关研究,以期为沙氏鹿茸草的人工栽培提供依据。
2 研究的内容2.1 研究不同DMBQ浓度对沙氏鹿茸草生长指标的影响通过穴盘试验,在无寄主条件下,探索不同浓度的DMBQ溶液对沙氏鹿茸草幼苗的叶片数、株高、根长、根尖数和根基数等生长指标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研究方法选用规格为510(50孔)的穴盘,穴盘中的栽培基质为营养土:细沙=2:1,移苗前用多菌灵浇透。
向每个穴孔移栽1棵沙氏鹿茸草幼苗,幼苗为相同条件下,培养皿种子萌发所得。
移栽时,每棵幼苗均只有2片子叶。
4. 研究创新点
首先,选材具有特色,实验材料沙氏鹿茸草是一种半寄生药用植物,与普通的半寄生植物相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且资源正遭受破坏。
其次,研究方法具有特色,采用多变量的方法,进行多组实验,保证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创新之处在于,目前国内外对沙氏鹿茸草的寄生性研究很少,研究沙氏鹿茸草吸器形成的影响因素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一方面本课题是一个创新。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7年9月2日,用800 mgL-1的GA3水溶液浸泡沙氏鹿茸草种子24 h。
2017年9月3日,用蒸馏水冲洗沙氏鹿茸草种子3-5遍后,放入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直径为9 cm)中,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光照时间为12 hd-1,25℃恒温)。
2017年10月7日,每棵沙氏鹿茸草苗只有2片子叶,将幼苗移植到50孔穴盘中,穴盘每口1棵,穴盘中栽培基质为营养土:细沙=2:1,移苗前已用多菌灵浇透。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