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汇流区长江江豚与鱼类种群结构相关性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19 20:35:4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隶属于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鼠海豚科(Phocoenidae)、江豚属[1],现被分为印度洋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和窄脊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两个种,后者又可以分为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和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两个亚种[2],,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江豚淡水亚种,仅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和两个大型的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中[3],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4],2013年长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了“濒危级”物种[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江豚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影响,其栖息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6],其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约为2700头 [7],至2006年由“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 指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而至2012年,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已经降至1040头左右,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下降速率约为每年5% [8]。根据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可知,现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

随着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饵料资源已经成为影响长江江豚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9],以往研究表明,长江安庆段是长江下游鱼类资源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段之一[10-11],同时也是长江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江段[12-13],是目前长江江豚分布的热点区域之一。干支流交汇口或洲尾的下游一侧,存在着两股水流相互掺混顶托呈现出特有的水面形态特征,称之为汇流区,是长江江豚集群活动的重要水域[14-15]。由于目前长江生态环境日益变化,长江江豚保护迫在眉睫,对安庆汇流区江段进行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和鱼类调查,掌握区域内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对于开展相关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学者分别对安庆新洲水域鱼类[16],浮游植物[17],浮游动物[18],仔稚鱼[19]的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分析,但对于安庆新洲江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截线抽样法对安庆汇流区江段(皖河口-江心洲洲尾)进行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掌握安庆汇流区江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并在汇流区江段进行鱼类调查,了解鱼类群落结构,与长江江豚分布特征进行关联分析,探究鱼类群落结构对长江江豚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的影响,为长江安庆汇流区江段长江江豚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 研究目标

采用截线抽样法以及按照均匀性和代表性原则结合长江江豚出现区域设置采样点对安庆汇流区进行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鱼类调查,掌握安庆汇流区江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掌握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探究鱼类群落结构对长江江豚分布及活动规律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

本实验采用截线抽样法对安庆汇流区江段(皖河口-江心洲洲尾)长江江豚进行考察,随后设置定点用采样网具进行鱼类采样,运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探究鱼类群落结构对长江江豚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

1.1调查区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长江江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稀少,通过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掌握安庆汇流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特征,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2、长江汇流区是鱼类聚集之地,也是长江江豚集聚之地,目前长江汇流区长江江豚分布特征与鱼类群落结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安庆汇流区长江江豚分布特征与鱼类群落结构进行相关性研究,探究汇流区鱼类群落结构对长江江豚分布的影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9年5月-7月,查阅文献资料,制定本研究方案;

2019年8月-12月,根据实验方案,开展野外考察;

2020年1月-2月,处理实验样本,开展后续实验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