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与品质变化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5 12:16: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大豆驯化起源于中国,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1]。农业农村部编制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将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00万亩(折合大豆面积2500万亩),扩大轮作规模,开发盐碱地种大豆,力争大豆播种面积1.6亿亩左右,产量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2]。大豆具有促进人体健康、抗氧化、养颜护理、降糖、降脂、抵御癌细胞及提升人体活力等功效[3-5],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大豆也是我国的主要储备粮种之一,其品质优劣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水平。由于大豆自身结构与成分的特殊性,其在储藏过程中稳定性差,需要要求苛刻的储藏条件,有一定的储藏难度[6]。大豆储藏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生理变化,还会发生褐变、酸变、苦变等感官变化。虽然生理指标的检测可以直观的反应粮食在某一方面的品质,但生理指标检测耗材耗时,且操作繁琐,故需要更简易有效的快速无损检测来判断大豆的品质。分析不同储藏条件的大豆的挥发性物质并恰可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研究大豆储存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与品质变化关系,对大豆科学储藏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归纳了大豆在制取蛋白、制油以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加工利用的加工特性, 并从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加工品质3方面总结了大豆的品质评价指标, 整理我国现有的大豆品质评价标准, 分析我国大豆品质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进行展望。本研究通过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不同储藏条件的大豆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相对含量,分析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利用雷达图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大豆品质劣变的主要成分。同时从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加工品质3方面评价不同储藏条件下的大豆的品质[7-16],运用相对性分析法总结归纳大豆挥发性物质与储藏品质的变化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豆作为一种食用、油用和饲用兼得的经济作物,也是我国战略储备粮种之一,其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储藏稳定性低;特别是夏季高温及秋季多雨季节入仓,进一步加剧了大豆的储存不稳定性。大豆粒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其储藏稳定性较差,不耐高温,易出现吸湿生霉、浸油赤变、发芽力丧失等现象,控制储藏条件、抑制呼吸,是防止大豆品质劣变的关键[17]。因此,大豆安全储存和管理变得愈加重要。

目前,大豆储藏主要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保温隔热和控温技术,并调整优化储存工艺参数,营造良好的安全储存环境,以有效提升进口大豆的安全储存管理水平和实现安全储存目标[18、19]

为了应对大豆品质变劣以及为大豆在储藏过程中的安全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不少研究开始探索不同储藏条件下大豆品质的变化规律。现有研究表明,大豆经储藏后表皮颜色变深,不仅影响其外观和商品价值,而且部分营养成分被破坏。此外,由于大豆中脂肪酸氧化物与过氧化物在氧化酶作用下生成了不饱和脂肪酸甲酯聚合物;同时大豆蛋白质经酶水解后能释放出一些挥发性物质,可能导致大豆产生一些苦味[20]。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和条件下的大豆储藏,通过检测不同储藏条件下大豆品质指标,如水分、蛋白质含量、油脂酸值、过氧化值等,以此分析不同储藏条件下大豆品质的变化关系。但是,参照国标的方法去检测众多大豆的生理指标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且会对大豆有损耗,不利于某些珍贵种质资源的保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0-2022.11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022.12-2022.1 拟定开题报告,整理文献资料

2022.2-2022.3 检测不同储藏条件下大豆的品质指标,撰写论文初稿和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周聪聪. 田志喜:“为中华大豆之崛起而奋斗”[N]. 河北日报,2022-01-13(010).

[2] 赵丹. 小麦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与品质变化关系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

[3] 张东辉,杨青春,耿臻,张保亮,舒文涛,李金花,李琼.有机大豆营养功效及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2017,7(02):136-13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