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如今,在大中城市,随处可见分类放置的垃圾桶,有的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有的写着“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但是,仔细一看,里面放置的垃圾很多与垃圾桶的标识并不相符。实际上,不少市民反映,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扔垃圾时,很少严格按照要求将不同垃圾分类投放;由于缺乏刚性的约束措施,垃圾分类更像是一道“选答题”,可做可不做,分类放置的垃圾桶常常成为摆设。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
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上海等地通过地方立法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这项由点到面、逐步启动的工作被纳入法治轨道,各项举措有望硬起来、强起来,垃圾分类正在从日常生活中的“选答题”变为“必答题”。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垃圾分类看似一件小事,但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且,有些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指望通过立一部法就能移风易俗、毕其功于一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本课题是智能语音识别的垃圾分类技术研究,主要由微处理器、语音识别模块、语音播报模块、蓝牙模块、舵机模块、红外收发模块组成。关键问题在语音识别模块的识别率的问题,识别率跟硬件平台息息相关,更高的识别率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所以我们怎样去选择合适的硬件平台成为了关键一步。同时语音识别存在局限性和错误率,购买较贵的硬件平台能降低错误率,但是识别率不可能是100%,其中关键问题在于语音识别系统瘫痪后怎样解决和怎样提高语音识别正确率。
难点:
红外传感器电路与语音识别电路的设计。如何降低语音识别错误率。如何实现不同种类垃圾自动识别并语音播报问题。如何实现将采集到的垃圾桶的状态发送到手机APP上。如何实现当桶中垃圾溢满时,智能垃圾桶自动提示溢满。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目前环境现状,将从这两方面分别予以介绍:
(1)面向垃圾处理的产业会成为未来国内的发展大趋势。根据新京报2020年4月14日所发布的,每年全国仍有约达2000万吨垃圾未做无害化处处理。市场缺口大,行业发展空间大。垃圾处理得好会为人们利用,处理不好会破坏环境。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循环再生利用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抓手。
(2)传统垃圾处理方法展露的弊端,我国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与焚烧,其中方法简单、技术门槛低的填埋方式是我国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处理模式,但填埋场占地大、使用年限短,不仅影响地下水质和土壤环境,还会造成大量有机物质的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相悖。与填埋不同,焚烧处理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速度快、减量效果好等优点,能极大程度地实现垃圾减量化,并产生电能。但同时伴有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火灾的隐患。
4. 研究方案
1、设计方案
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图书馆书库资料、图书馆电子资源库以及互联网上的资源库,通过一切途径浏览有关资料文献,并对与设计有关的知识和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归纳、创新,并结合设计任务构思设计方案。根据任务和实际要求,该总体方案主要有单片机、语音识别模块、语音播报模块、喇叭模块、蓝牙模块、红外收发模块、舵机以及发光二极管等几个重要部分构成。系统构成框图1-1所示。
5. 工作计划
第1周:接受任务书,领会课题含义,按要求查找相关资料;
第2周:阅读相关资料,理解有关内容;
第3周:翻译相关英文资料,提出拟完成本课题的方案,写出相关开题报告一份;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