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生态足迹变化研究开题报告

 2022-12-04 10:35:3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遵循新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施行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及各个地区的重大发展目标,然而,对于苏州而言,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突出的人地关系矛盾以及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对全国生态环境产生的严重的跨区域影响,将成为其自身乃至全国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应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手段来研究苏州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人类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而为更加科学的区域决策和规划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就成为苏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堕待解决和系统研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即EF)”作为目前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可以有效地研究和系统地解决上述问题。与以往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不同的是,生态足迹是从区域的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入手,来对区域生态经济的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综合测度川。这种方法简单的思维模式、计算程序和数据的易获取性使其避免了其他测评指标体系庞杂,难以操作和实践的局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引言

1生态足迹理论介绍

1.1基本概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上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材料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理论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对苏州生态足迹变化的相关资料归纳总结。

2、文献法。对苏州生态足迹变化研究理论采用查阅文献的办法。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图书馆借阅有价值的书籍,并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查阅的数据库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生态学报,2012, 21 ( 9 )

[2] 刘德威,许树辉.生态足迹:测度可持续性的指标框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2011, 30 (5)

[3] 李永展译(台湾),Mathis Wackernagel等著,.生态足迹—减低人类对地球的行为[M]创新出版社,,2012:48-5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1. 第一周,教师下达任务书

2. 第二周——第三周,毕业实习

3. 第四周,收集资料,总结有关研究内容的进展情况,了解相关理论和案例,师生交流研究的内容,完成实习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