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深对流系统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常伴随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对农业、交通、航空等社会经济领域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东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流活动的强度和频率呈现出显著变化趋势。
深对流系统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对区域水循环、能量平衡和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资料的不断丰富和数值模式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深对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深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构特征、预报预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东亚地区深对流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以东亚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高分辨率气象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分析深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规律,重点关注其昼变化特征及其海陆差异。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东亚地区深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分析: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东亚地区深对流系统的发生频次、强度等气候特征,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特征。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高分辨率气象再分析资料,例如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观测资料,例如TRMM/GPM降水资料,用于识别和分析深对流系统。
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预处理,例如去除异常值、进行插值等,以满足研究需求。
2.深对流系统识别与追踪:利用客观识别算法,例如基于云顶亮温或雷达回波特征的算法,从气象资料中识别和提取深对流系统。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预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1.精细化分析东亚地区深对流系统的昼变化特征:将利用高分辨率气象资料,以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分析深对流系统的日变化特征,揭示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2.深入探讨海陆差异对深对流系统昼变化的影响机制:将结合多种气象诊断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试验,从海陆热力差异、低层水汽输送、大气不稳定度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海陆深对流系统昼变化差异的形成机制。
3.揭示不同环流背景下海陆深对流系统昼变化特征的差异:将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季风等不同环流背景对海陆深对流系统昼变化的影响,为提高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对流性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蒙伟光, 郭荣芬, 黄奕武, 等. 2000–2019 年南海夏季对流云团发生频率及日变化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3): 459–471.
[2] 孙继松, 尹金方, 李娜, 等. 基于 FY-4A 的中国区域强对流云顶高度和面积的日变化特征[J]. 高原气象, 2022, 41(3): 540–550.
[3] 张文, 姚秀萍, 刘黎平. 华南地区夏季不同降水性天气过程下对流条件的日变化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21, 37(6): 827–83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