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企业随着融入世界市场程度的不断深化,其发展不仅仅是受到国内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世界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小的机遇与风险。如何有效的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成为所有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应对风险首先就要从企业内部做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企业应对的首选方法。但是我国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时间不长,对内部控制体系所要求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为淡薄。西方国家的以#8220;风险管理#8221;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理论和规范完善程度较高,其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理念早以深入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的提出在2007年的第四届中国审计精英高层论坛上,公司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刘玉廷秘书长提出要在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公司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规范建设。财政部于2008年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公司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2009年7月1日起上市公司必须依此披露年度自我评估报告。2010年4月26日五大部委针对《公司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了《公司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由此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立。 本文通过立足内部控制理论,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健全与应用,以提升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并结合实务研究手段,对企业内控体系建立及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其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意见,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以便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其经营实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延伸到中小型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健全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善的方面,为提升企业内控水平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供借鉴和参考。一是中小型企业适应业务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需要,市场化是指企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多元化、运行管理市场化、付费对象社会化、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新格局。产业化是指运营模式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在整个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要求企业转变观念、面向市场、调整机制、改变模式、提升技术和提高效率。而这些都需要内控体系建设和不断健全来保驾护航。二是企业适应管理模式的变革,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的需要。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必然能够改善企业以往法人治理结构不合规范、产权不明晰的现象,从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三是保证企业经营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的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制定和执行合适的业务流程规范,有效、科学的划分业务职责范围,尤其是对不相容岗位职责的划分,形成内部制约与牵制,从而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企业信息质量水平,提高企业的决策经营能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论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解释了实施环节对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首先,理论基础上,针对如何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交代实施环节对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产生影响的成因,并对重要两部分作具体分析。
然后,通过实践考察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情况,针对实施环节的重要部分对改公司进行相对应的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1.内部控制开始进入规范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自1986年,财政部就颁发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2002年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2003年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2004年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试行)》,这些制度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指导,也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标准。 2.刘玉廷《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论》(2000)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属于单位内部管理范畴,国家法律规定强化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认为是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从而形成了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特色之一。提出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政府的推动密不可分,在我国应注重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重视内部控制的实务指导。 3. 阎达五,杨有红《会计学》(2001)认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会计控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内部控制目标随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呈多元化趋势。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成为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中应抓住的关键问题包括:健全管理机构,理清管理权责,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科学定位,强化预算管理和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4.蒋晓梅,唐予华《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2002)探讨了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信息对于委托代理问题的意义,并从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和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会计信息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的反作用。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信息共生共存,相互影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又将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最终促进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 5.李明辉(2002) 《公司治理全球趋同研究》认为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公司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管权的相互制衡,公司决策权和经营权的制衡,公司内部的审计组织模式以及职权范围,公司的财务控制,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岗位操作规范。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体系存在三权制衡体系混乱,#8220;内部人#8221;控制现象严重,内部审计的地位削弱化的问题。件下,可以通过减少自己收入的方式使得自己使用较低的税率,同时计税的基数也变小了。 6. 郭永宏(201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探讨》认为在我国,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取得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恰恰可以实现企业经营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内部控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可信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只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才能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健康和持续的发展。 国外研究现状: 1. 从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做了定义。 2.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8220;突发#8221;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由此成立Treadway委员会,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报告。#8220;安然#822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3.KPMG(1999)在其《内部控制:实务指南》中强调内部控制有效性包括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两方面,而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需要一个持续的监督过程。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 4.Tommie Singleton《内部控制报告和财务报告问题》(2002)认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为了确保建立充分、相应的政策,配合有效的监督和报告系统以确保管理者的目标能够实现部管理控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5. Kinney等《内部控制2006》(2006)认为,只有当内部控制缺陷在满足如下三个条件--内部控制缺陷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被管理层或独立审计师发现、管理层断定缺陷应当公开披露时内部控制缺陷才会得以自愿披露。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6. Yazawa K(2011)对日本国家的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有缺陷的公司往往更小、更复杂、财务薄弱、低增长或是经历重组。其次发现这些公司对异常应计有负效用,但是对股价没有明显作用 。所以,对内控的强制要求改善了盈余质量,但是投资者对内控缺陷没有明显反应 ;C hernobai and Y asuda(2012)发现出现内控缺陷的公司往往更年轻、有着更好的成长前景、操作环境更不稳定 、财务限制极弱的公司治理。当公司与他的主银行关系更强的时候,更易有内控缺陷。主银行的财务状况影响了他的附属公司的内控缺陷情况。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月:通过前期搜集并阅读资料后写出开题报告;
2.2022年2-3月:广泛搜集与选题有关的著作、论文等文献资料,仔细的阅读资料,翻译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与选题相关研究状况、成果、观点,并进行文献综述,为撰写论文找准切入点并写出论文提纲;
3.2022年4月:完成初稿和外文翻译,配合老师进行论文写作的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白华,高立,2011.内部控制缺陷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5:111-114
[2] 财政部会计司,2010.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 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7:80-81,389-417.
[3] 陈汉文,张宜霞,2008.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3:24-2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