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及对策开题报告

 2023-01-17 19:52: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背景直接制约乃至决定了这个时期会计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走向。而会计作为国家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市场交易质量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作为国际性的民间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自1973年成立以来,对指定国际会计准则和推动会计国际准则协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的重视。2000年底,IASC改组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自2001年4月开始运动,改组后的IASB重新调整工作目标,使制定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通用的统一会计准则从遥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也日益提高,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随着IASB宣告制定具有#8220;全球会计准则#8221;意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各国会计准则纷纷向IFRS趋同。欧盟国家宣布从2005年起直接采用IFRS编制的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制订了与IFRS等同的本国会计准则;之前一向认为自己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好的,对IASC一直反应冷淡的美国,在经历了本世纪的#8220;安然事件#8221;等财务丑闻,以及现实利益的推动下(保持美国资本市场的跨国融资能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本世纪启动了一个与国际财务报准则趋同的项目,全方位介入IASB。2005年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了会计准则趋同会议并签署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和会计国际趋同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因此,研究会计准则趋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从四个层次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部分是基础性研究,阐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以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国际趋同的含义,分析其趋同过程的推动力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2012)基于2010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说明我国会计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分国内利益集团和国外利益集团两个影响对象,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国内利益集团的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独立审计机构和国外投资者正负两方面的经济后果。2010年崔慕华在《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中采用时间研究法验证了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确实存在,且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王亮亮(2012)等从契约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研究开发支出准则变化降低了企业盈余报告的压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Ramp;D投入,与原Ramp;D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相比,新准则更符合研究投入的经济实质,提高了报表的价值想关性。孙雪娇(2012)结合会计制度变迁理论,较为系统地对影响会计准则趋同效果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分析研究框架,并为制度变迁过程中其他因素如何与财务会计制度变迁相耦合提供研究思路。

国外学者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2022年11月-2022年12月,通过期刊网检索期刊确定准备写的相应内容,对选题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与开题报告

2022年1月,准备并完成开题报告,设计论文大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 201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 财会研究.17:25-28

[2]崔慕华 2010. 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 财会月刊 .7:33-35

[3]王亮亮,王岳堂,杨志进 2012.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开发支出及其经济后果. 财会研究. 2:49-6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