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早日解决“三农”问题,单纯依靠农村自身投入已经很难实现,政府必须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三农”领域的财政支持,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而财政支农支出则是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具有其他任何农业保护政策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准确评价财政支农支出政策有助于了解财政支农支出的实际效果,发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绩效,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而财政支农支出是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江苏财政支农政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江苏财政支农支出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区域差异对比分析。通过运用相关模型,进一步对农业补贴与农业合作经营支出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解决: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使用给予了关注,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研究的方向有所不同。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包括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两个方面,相关学术成果较为丰富。
在财政支农的总量分析方面,李焕彰(2004)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增长和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有学者利用灰色相关度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胥巍和曹正勇(2008)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表明,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非常显著。魏朗(2007)研究了1999—2003年我国各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的贡献大约占农业经济增长的30%。孙红霞(2008)研究认为政府每投资1单位的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约1.65个单位。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总量问题,但由于不同学者选择的研究样本和数据存在差异,所得结果不尽相同。郭玉清(2006)通过C-D生产函数模型发现财政支农规模达到最优时,财政支农支出为农业产出的8.26%。何振国(2006)利用Barro分析方法得出促进农业生产的最优支农规模大约为农业产出47.10%的结论,胡振虎(2010)则运用Devarajan提出的模型得出最优支农规模是农业产出76.06%的结论。
在财政支农结构分析方面,国内学者大多使用的是统计年鉴口径,即在2007年财政收支分类项目改革前,年鉴中“财政”栏下的“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具体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和其他支出等。以农业经济增长作为财政支农支出的目标,国内学者对各项支出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并不一致。肖新成(2005)分析认为弹性系数排在首位的是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其后依次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村救济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财政价格补贴支出。钟文明(2008)对财政支农的结构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其边际产出依次呈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王文普和陈伟(2008)通过VECM模型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性支出和农业消费性支出的作用方向不同,前者对农业经济增长呈正效应,而后者呈负效应。李琴(2006)等分别对狭义和广义财政农业投入结构进行分析,其中狭义支出产出弹性从高到低排序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广义支出产出弹性从高到低排序则为农业医疗卫生投入、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年11月30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5. 参考文献
[1]吴怀军,肖立.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3):7-10.
[2]刘振彪.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实践,2011,(5).
[3]吴怀军,周曙东,刘吉双.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江苏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7,(7):65-7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