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统收统支”、“分灶吃饭”、“分税制”,期间,地方政府收支平衡状况表现出差异性。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分割点,在此之前,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基本上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只是地方的财政自给能力略优于中央,而且中央的财政自给能力总体上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但在1994年推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扭转了其财力不足、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局面,其财政自给能力呈现渐进式上升的态势,宏观调控力度增强;但这种此消彼长的局势,使地方的财力无法匹配其承担的事权,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这个问题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财权上移,事权却没有相应减少,导致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能力与动力不足,产生地方财政缺口。以往的数据研究显示,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日益扩大,财权事权不匹配,政府压力上升,且东中西部支出差距明显,支出结构区别体现区域的发展不协调。 当前我国各地财政支出结构存在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急剧膨胀的行政管理支出费用,这个支出比重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体现地区政府行政效率差别;第二,过高的经济建设支出,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位,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受国家出台政策影响,不断进行的地方投资主要用于城市基本建设方面,造成经济建设期间的财政支出费用过高局面;第三,社会服务于公共事业财政领域资金支出存在较大问题,着主要体现在地方财政文教、科学、卫生及社会保障事业支出方面。这些弊端凸显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效率过低的问题,这些很大部分是由于我国地方财政压力引起的,本文将以地方财政压力为主题,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域经济带,研究其财政收支缺口及其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问题展开讨论:首先,阐述地方财政压力对财政支出结构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及传导机制,结合以往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探讨财政压力是如何对财政支出结构造成影响,以及对不同方面支出规模、效率问题的贡献度等;其次,按经济带划分中国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地方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支出结构也表现出不同,搜集各地区变量年度数据,进行直观的数理分析及趋势变化图对比,总结各变量数字特征,以此作为基本结论的直观依据;再次,研究不同地区财政压力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结合前两个方面的论述,以第一部分的理论来源为基础,确立模型变量,建立模型公式,根据第二部分选择样本区间,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各地区财政收支不平衡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及贡献度;最后,依据实证结果,结合中国实际,对现行地方财政收支制度、支出结构及优化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提出相应建议。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导论,包括两部分,首先介绍文章的研究意义与理论来源,一方面肯定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在满足地方公共需要、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职能;另一方面探讨其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地区财政压力差异对其财政支出结构贡献度占比是否重要,为政府从财政收支平衡出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提供新的视角;其次是国内外文献综述,在立足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比照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结合国际财政支出结构、外国财政收支状况,分析两者联系的普遍性及相关性原理,得出有关启示。二是理论分析,通过序论及文献综述的分析,说明财政压力如何影响支出结构,确定各自的影响因素及数理特征。三是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根据经济发展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据此选择有关样本的年本数据,利用地方收支缺口比地方财政收入衡量地方财政压力,选取经济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支出为支出结构代表性变量,此外,选取人口规模、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作为控制变量,应用有关模型,利用Stata软件将地方财政压力与代表性支出做实证分析,验证两者紧密程度及贡献度大小。四是实证结果分析,根据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状况、财政支出结构,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强弱,以及财政缺口对支出结构的贡献度大小等问题。五是结论,通过实证分析,结合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针对地方财政结构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对优化资源的配置及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处的意义,国外学者对于地方财政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合理性、结构和规模及方面。乔治施蒂格勒(1957)在《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中提出了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的两条基本原则两条原则,一是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对自己民众的信息掌握更充分,更了解它所管辖公民的效用与需求;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这就说明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旨在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Gramlich和Ruinfeld(1982)通过对美国密歇根州2001户家庭的调查米研究影响公共支出因素,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收入居民认为他们享受的公共支出水平较低,希望能增加公共支出。“瓦格纳法则”(19世纪80年代)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会相应扩大,财政支出也必然会相应地增长。事权和财权的下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结构和财政支出总量规模两个方面,支出结构和规模的不同,使财政支出的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
国内学者大多关注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支出结构有关问题,尤其在地方,财政缺口问题突出。尹恒,朱虹(2009)则用两种口径研究中国县级财力缺口,第一种口径用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密度、地理条件等最一般的因素估计支出需求始;第二种口径将所有财政支出项目分为经济支出、社会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4大类,运用回归模型估计各项财政支出,加总得到各地区的理论财政支出。结果表明,2种口径的县级财力缺口都在迅速扩大,财力缺口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在公共财政视角下中部地区的财政困难问题也很突出,反映了我国各地区支出结构的侧重偏颇有所不同。江庆(2009)从转移支付角度研究财政缺口,发现财力缺口在现行制度下无法得到弥补,并不利于我国支付政府支出结构的优化和政府职能有效的执行。
徐瑞东(2010)研究分税制以来各政府的财政数据发现,分税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必然会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对减少以及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对增加,产生地方财政缺口。而财政缺口的途径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等,二是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从另一角度考虑,这两者也是地方财政缺口产生的结果。徐涛,雷良海(2011)研究随财政分权而来的分税制改革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自给能力变化,发现二者之间有根本性逆转,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日益扩大,财权不足以匹配事权,政府压力上升,且东中西部支出差距明显,支出结构区别体现区域的发展不协调。付文林,沈坤荣(2012)则通过分税制下的均等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会带来地方财政支出的粘蝇纸效应;而且地方政府的财力改善后,还可能通过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偏离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即存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可替换效应;分区域的分析还表明,越是经济欠发达的财政资金净流入地区,地方政府对基本建设、行政管理支出项目的诉求越强烈。梁璐璐,李京(2013)通过研究省级数据发现,各地区的财政缺口随经济发展程度有所差别,经济发达省份财政缺口造成的影响相对比较固定。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权上移,事权不断下放,造成不同地区间财政缺口,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省级财政数据,反映财政压力即财政收支平衡情况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贡献度。
研究目标包括:首先,按照经济带将全国范围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全国省级数据为基础,比较各地区财政收支平衡情况及财政自己能力,初步得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前者对后者的贡献度。
其次,比较东中西部地区间财政收支差异,发现财政缺口由东部向西部扩大,支出结构的不合理性也沿此方向递增,希望基于省级数据差异分析区域内财政压力对于支出结构的进一步影响。
5. 参考文献
[1]金海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与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J].发展研究,2013(08):55-59.
[2]徐涛,雷良海.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实证分析——基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J].经济视角(中旬),2011(10):16-17.
[3]朱稳根,李文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演进与优化对策[J].经济纵横,2013(03):41-4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