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我国,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日益增长的网民数量形成了异常庞大的网络环境,网络这一个#8220;虚拟世界#8221;与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8220;新世界#8221;。我国网民人数众多,微博的出现为公民关注社会问题,交流意见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应用,微博开始在社会舆论场频频发力,并迅速成为突发事件的舆论中心之一。
伴随着微博用户群体的不断壮大,微博在参与社会舆论的建构,社会冲突的疏导,社会价值的判断,社会行为的确立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微博传播新语境带来了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爆发的常态化,事件扩散的快速放大,话语权争夺的白热化以及传统应对舆论模式与策略的低效化。
微博舆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既有积极作用又存在消极影响,积极的微博参与能够提高公民的参政议事热情,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形成。而极端的微博舆论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通过探讨微博的独特传播模式及形态,对微博中的热点事件进行效用解读,剖析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分析微博形成社会舆论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同时,如何应对公共事件中异军突起的微博舆论便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课题。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重点对微博舆论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微博事件的舆论做分类统计并进行网民心理分析;
2.对作为大众媒体如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等新闻网站对新闻的选择、编辑和网民的自我议程设置的冲突进行分析研究;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国内目前涉及微博舆论研究的论文共有4723篇,研究数量并不算大。其中,微博舆论研究的论文主要有研究传播模式、监督、引导方式等,但是研究规模尚小,且探讨尚不全面。从时间上看,我国学术界关于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2010年,2010年即是#8220;微博元年#8221;,在此之后研究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范围逐步扩展。2010年,关于微博舆论的研究论文只有73篇,而在2011年就达到了443篇,此后2012年较前年翻了一番,达到了987篇,2013年更是达到了1329篇,成为微博出现以后对微博研究最兴盛的一年。此后,由于研究的深入,对于微博研究开始精细化、专业化、复杂化,研究论文数开始有所下降,从2014年的1189篇,下降到2015年的698篇。但是较于外国,我国的微博舆论研究已逐步广泛的深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与我国微博广泛参与政治生活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微博的传播学研究遂成为整个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从研究内容上看,微博产生之前,关于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论的大探究方面,研究主要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网络舆论监督。微博出现以后,对微博舆论的传播特征:舆论的形成、建构与传播;微博舆论的作用机制;微博舆论引导5大方面的探讨正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热点。时至今日,全方位的微博研究仍是传播学界的讨论重点。
国内目前对于微博的研究,站在科研前列的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提出的#8220;前十效应#8221;理论:对网络上出现的某些新闻或社会现象,前十位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见和评论的内容与态度,从而形成网络舆论。李良荣指出,前十效应指代的是意见先后顺序影响舆论形成过程的传播规律,并不仅限于前十条评论与后续评论的关系;温州大学夏雨禾教授也曾以新浪微博为例发表了著作,指出:由于突发事件的舆论触发机制和解读模式的不同,突发事件和微博舆论之间已经裂变为集聚关系模式、辐射关系模式和变异关系模式等3种基本关系模式等关于微博舆论的理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撰写方案:
本文主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5. 参考文献
1 网络舆论中的#8220;前10效应#8221;对网络舆论成因的一种解读--李良荣
2 沉默不再扩散-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迁--周宏刚
3 微博舆论传播模式探究--韩运荣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