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15年10月27日,网上出现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去世的假消息引发关注,网民们纷纷表示,又是一个被死亡的,#8220;又#8221;字昭示了网民的无奈,更暗含了这些名人的无奈。在没有劲爆新闻的时候散播一下某个名人去世的消息,这似乎成了某些媒体的习惯做法,成龙、六小龄童、金庸等名人都曾被死亡过,其中金庸大师甚至被死亡过20次以上,这一数字令人唏嘘。信息时代,作为一些稀有公共资源的使用者的传媒机构为了经济目标自发地忽略了自身担负的社会公共和公益目标,同时自媒体的发展也使得大量非专业人士涌入信息传播这个平台,传统把关人的功能渐渐衰弱,这种种原因直接导致谣言的泛滥。谣言的泛滥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受众开始变得麻木,似乎习惯了这些谣言的传播,再也不想一开始那样极力谴责造谣生事之人。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谣言这一领域,并深入研究其治理措施,改变这种现象,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现象展开撰述。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论文着重研究谣言泛滥的现状,据此明析谣言传播的路径、原因,并探讨治理谣言的途径,改善如今的状况。解决问题的首要就是了解问题实质,所以本论文将会首先联系国内外学者对谣言这一现象的定义,再结合国内现状,以信息时代为背景,分析如今谣言传播的一般路径及形式。第二步,谣言的形成绝不会是单一原因作用的结果,结合现实从传播者、受传者、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第三步,如果放任谣言的肆意流传不加治理必将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谣言形成的原因有根据且综合地提出治理谣言的途径,保证传播信息的真实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47年,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215;(事件的)模糊性。传播学者克罗斯后来将这一公式发展为: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215;(事件的)模糊性#215;公众批判能力。在传播学领域,谣言在西方国家较早被研究,而在中国起步较晚,国内传播学一般是在整体研究传播学时涉及部分的谣言内容,并没有系统的研究谣言的理论知识,而且一般是以实用性为主,研究具体的社会现象。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背景环境介绍,主要描述如今社会谣言肆行的现状及其带来的后果
(2)理论知识介绍,介绍国内外学者关于舆论的研究成果
(3)理论与现实结合分析如今谣言的流传途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5.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1:56-78
【2】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111-135
【3】卡普费雷. 《谣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87-8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