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传播模式的利与弊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30 10:41:2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微信是腾讯公司针对智能手机所发布的一款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通过微信使用者双方可以发布一些信息、语音、视频和表情符号等,这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从2011年诞生开始,微信就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认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首先详细的分析了微信的性质及传播特征,并对于微信传播的优点和缺点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最后对于如何对于微信传播当中的一些缺陷进行相应的控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本文的研究对于微信传播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微信的性质及传播特征,微信传播的优点和缺点,如何对于微信传播当中的一些缺陷进行控制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微信的研究大多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的。

包括研究微信的起源、微信的传播力、微信传播的社会影响与责任,也有通过经典传播学理论来解读微信的,如#8220;使用与满足理论#8221;和#8220;补偿性媒介技术#8221;理论。

主要研究微信的传播特点、特性的论文包括何煌雪《微信传播》(《快乐阅读》2012年第15期)中归纳了微信的传播特点为1.简洁而独特的用户体验2.加强了人际关系链,创立了弹性社交网络3.技术支持,零资费使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基于本文的写作,我在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这些文献的阅读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微信在传播过程当中对于人们所造成的利弊,我采访了大量的同学和朋友,详细的听取了他们对于微信传播利弊的看法,这都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5. 参考文献

[1]罗蓓蓓. 浅析微信传播的负效应[J/OL]. 北方文学(下),2017,(03):178(2017-04-16).[2]刘宗义. 微信传播的点和面[J]. 重庆社会科学,2017,(01):108-113.[3]赵文青,宗明刚. 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06):611-616.[4]张家铭. 微信传播学术期刊作品中著作权侵权分析与防范[J]. 出版发行研究,2016,(04):80-82.[5]陈志环. 网络时代微信传播的危机与治理[J]. 新疆社科论坛,2016,(01):52-56.[6]马杰. 微信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24):98-100.[7]余秀才. 微信传播的马太效应、木桶效应与涓滴效应[J]. 编辑之友,2015,(12):51-54.[8]赵文青,崔金贵,陈燕. 学术期刊微信传播著作权侵权风险分析与防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81-1186.[9]张涛. 微信传播的娱乐化特征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17):251.[10]李玉梅. 微信传播乱象和规制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15):245-246.[11]冯韶丹. 微信传播特点及舆论引导方法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10):27.[12]陈燕. 重大事件中微信传播的舆论引导[J]. 新闻界,2014,(13):55-58.[13]张伟. 微信传播的特点分析[J]. 科技风,2014,(09):26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