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中丧文化兴起的原因及社会心态表达开题报告

 2023-01-30 10:41:2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越来越广泛的网络社交平台上,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8220;丧文化#8221;正在部分青年群体中流行,伴随着#8220;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8221;#8220;其实并不是很想活#8221;#8220;什么都不想干#8221;#8220;颓废到忧伤#8221;等等话语,加之#8220;葛优瘫#8221;#8220;懒猫瘫#8221;等表情包的广泛传播,这种颓废的状态已经相当普遍,这些戏谑无奈的吐槽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令人焦虑。

作为九五后高校学生的一员,笔者对类似的话语方式也是早有体会。

#8220;斗图#8221;式的表情包伴随着#8220;心好累#8221;云云之语,在各种微信群频频刷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8220;丧文化#8221;崛起的原因;#8220;丧文化#8221;的社会心态表达 关键问题:(1)#8220;丧文化#8221;诞生的背景。

(2)#8220;丧文化#8221;出现及崛起的原因。

(3)青年人通过#8220;丧文化#8221;表达出的社会心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8220;一切新文化都是青年亚文化#8230;#8230;它突如其来,生生地楔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它依托的是年轻人的欲望和活力#8230;#8230;#8221;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和新媒介技术的更新、发展,青年亚文化 和青年流行文化借助网络平台以及新媒介技术得以广泛传播,甚至有着不断升温的趋势,其中,#8220;御宅#8221;、#8220;二次元#8221;、#8220;三次元#8221;、#8220;拍客#8221;、#8220;cosplay#8221;等文化更是在青年群体中颇受欢迎。

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流行,田杰认为,#8220;青年亚文化显示出巨大的青春热情和生命能量,它构成一种集体行动或社会动员、社会运动要素。

#8221;而且他进一步认为,#8220;青年亚文化是最活跃、最富想象力和最具创造力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撰写方案: 1. 引言:阐述#8220;丧文化#8221;的涵义,研究#8220;丧文化#8221;产生的背景以及这项研究的意义。

2. 正文:(1)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主要是对#8220;丧文化#8221;出现原因的研究:#8220;习得性无助#8221;心理、青年自我的'主动污名化'、集体和社会的'无意识'和'有意识'、#8220;亚文化光谱#8221;等四点)。

(2)研究在我国网络舆论下#8220;丧文化#8221;现象产生及崛起的社会原因、心理原因;(3)研究网络舆论下青年人的#8220;丧文化#8221;社会心态表达;(分析在我国的社会及网络环境下青年人通过#8220;丧#8221;这一情绪传递出的社会心态) 3. 主流文化在应对#8220;丧文化#8221;时的方法及举措。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蒋原伦.一切新文化都是青年亚文化[J].读书, 2012,( 10) : 107-112. 2.田杰.#8220;谁是青年#8221;与#8220;青年是谁#8221;---关于青年研究的几个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7,( 7) : 1- 9. 3.刘 畅,吴国琴,刘舒.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75~78. 4.乔治#183;瑞泽尔.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 6 版) [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67-270.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第 4 版) [M].北 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14-117. 6.Brett H,Coulmas F. Subculture as social knowledge: a hopeful reading of otaku culture[J]. Contemporary Japan,2016,28( 1) : 33-57. 7.赵瑞雪.#8220;习得性无助#8221;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思考[J].高等农业 教育,2011(5):35-36 8.胡泳.新词探讨:回声室效应[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 (6):109-115. 9.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P, Teasdale J D. (1978).Learned helplessness: G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1974. 转引自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 理论再析[J]. 心理科学,1994,17(5):297-301. 10.王斌.线上集体欢腾: 理解青年网民集体行动 的新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5,( 10) : 82-87. 11.萧子扬.#8220;空巢青年#8221;与#8220;独居青年#8221;: 一个不可 避免的话题[J].中国青年,2016,( 17) : 9. 12.马中红.网络新青年与新文化研究[J].青年探 索,2016,( 3) : 5. 13.马中红.青年亚文化: 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 [J].青年探索,2016,( 1) : 74-83. 14.肖伟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网络语言[J]. 社会科学研究,2008,( 6) : 190-195. 15.常进锋.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缺失与培育路径 探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 2) : 4-6. 16.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 索,2007,( 4) : 22-2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