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依托高科技的可视化技术,电视综艺节目的视觉呈现效果越来越生动,受众对节目的审美期待也越来越高。电视节目在不断拓宽新的节目内容的同时 ,对节目视觉化的呈现也有了更高的追求。通过对中国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内容、形式、画面、语言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其视觉传播的方式、效果和艺术特性,解析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应具有的思想层次和文化内涵,并对文博类电视综艺节目的视觉传播传播效果和审美特性提出一些建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1、视觉传播理论及其创新成果
2、《上新了故宫》节目中的视觉传播运用和体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视觉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对视觉传播研究的脉络是分散的,集合了传播学、心理学、美学、符号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术思想,学术分支较广。因此,视觉传播研究切入点涉及多个领域,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很多学者运用不同的学术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视觉传播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关于视觉传播的研究现状如下:1、国外研究现状关于视觉传播的理论研究,国外的发展要比国内早,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要成熟和丰富很多。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最早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标志着视觉文化新形态的出现,他的这些观点为视觉传播研究的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溯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索沃斯以多元的视角对视觉传播领域进行研究,1981年出版的《视觉传播研究》是视觉传播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他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分别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视觉传播展开研究。上世纪90年代,保罗M.莱斯特所著《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对视觉传播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从印刷文本、美术设计、信息图标等不同媒介的视觉传播活动进行详细分析,并介绍了视知觉理论,是大众传播理论内研究传播的重要著作。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视觉传播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并且首先在大众传播和视觉文化领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的盛希贵教授2005年出版的《影像传播论》是国内探讨影像传播的第一本学术著作,2008年国内第一本有关视觉传播的专业教材是任悦撰写的《视觉传播概论》,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视觉语言的相关研究,并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对视觉传播进行了理论梳理。北京大学教授张浩达所著的《视觉传播:信息、认知、解读》,将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工作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从学理的角度和应用的角度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解读,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播的相关理论也随之发展。曾玉梅的《网络时代视觉传播对行为的影响》论述了视觉传播对人们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交往行为和学习行为产生的影响。郜书锴《视觉传播:融合新闻的转型与实践》中指出视觉传播在融合媒介时代的机遇,随着媒介自身逐渐视觉化,视觉传播将引领新闻转型和传媒变革迈入新阶段。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20日完成选题工作
2、2022年12月11日前成开题报告
3、2022年2月10日前交初稿
5. 参考文献
[1]郭振山.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保罗 M 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在动信息[M].霍文利,史雪云,王海茹: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