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体因为特定的事件或特定的行为而被网民所关注,各种“网红”的受众和粉丝逐渐增多,在各大平台获得广泛关注,产生巨大流量价值的同时也导致诸多乱象。
“网络”因其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地被网络世界所追捧。
“网红”现象处于道德和伦理的“灰色地带”,因缺少有效的规范措施而产生诸多问题,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带来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异常迅速,各种“网红”成为在网络空间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但由于平台和政府的管理措施不够完善,导致他们滞后应对“网红”乱象,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冲击。
本文旨在分析平台依据什么样的规范措施来界定各种“网红”乱象并且予以处置,比较这些平台在规范机制上的不同和效果差异,研究政府和平台如何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预防“网红”乱象,助力构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随之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建立,用户量不断增长,一批意见领袖、搞怪达人纷纷抓住机会成为“网红”,为公众所熟知,“网红”不断发展成为规模现象。国外学者在“网红”出现之后,首先对于“网红”的自我呈现及其与新媒体关系以及“网红”现象出现的原因做出研究。P.David Marshall(2010)在《意见领袖的自我呈现》:名人是自媒体的产生者中,研究了“网红”如何预示和探索自我,同时对其追随者产生了教育影响,并认为“网红”是新媒体文化的一部分。文章同时调研了“网红”自我呈现的种类和自我呈现的情况,并将这些与“网红”形成的原因结合到一起来进行分析。Yen LF.(2010)在其文章中研宄了“网红”的动机及“网红”在前台的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的一致性,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研宄不同平台下“网红”的不同表现,同时发现新媒体相较于传统新闻媒体更容易拉近“网红”与公众的距离。
随着时间的发展,“网红”产业化趋势愈加明显,“网红”在网络文化中的研究重要性显著提高,Graeme Turner(2010)认为“网红”时代已经到来,名人、意见领袖、“网红”及其网络文化是人类的一个重要产业。国外学者开始研究“网红”崇拜的危险性,个人名望和期望下的“网红”对个人及社会公众心理的影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对各种“网红”乱象进行分类
2、分析不同平台治理“网络”乱象的不同做法
3、比较这些做法取得的效果
5. 参考文献
[1]朱赛玲. 社会治理视阈下“网红”现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2]孙宇. “职业网红”现象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3]陈慈慈.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网红现象及其治理探讨[J].决策探索(中),2021(03):91-9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