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主流媒体在新冠疫情报道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23 10:47:4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20年3月,“后疫情时代”概念由王竹立首次提出。所谓后疫情时代,即王竹立所说“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国家对新冠疫情的治理充分体现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疫情随时可能小规模爆发的形势,媒体对新冠疫情的报道是展现我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阵地。主流媒体作为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向国内外公众报道我国抗疫成果、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本文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涉及新冠疫情的报道进行研究,探讨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的语境下,对新冠疫情的报道策略以及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并总结其中的启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从后疫情时代背景出发,选取了面向海内外受众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研究对象,搜集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7日的全部248篇涉及新冠疫情的报道,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其中100篇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报道体裁、报道倾向、版面位置、报道主题等方面构建框架类目,梳理《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新冠疫情报道的主题内容和叙事策略,并探究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总结其中的经验与启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以“新冠疫情报道”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最早的文献出现于2020年1月。截至2021年11月,中国知网上关于“新冠疫情报道”的文献总共有500余篇。由于文献体量较大,故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界对“新冠疫情报道”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媒体报道策略研究、媒体报道内容研究和媒体报道理论研究三个角度。

在媒体报道策略方面,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认为,主流媒体要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加强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措施成效,正确引导舆情、促进解决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化解公众焦虑。这些提议是从业界领域着手,对主流媒体提出的时代要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刘海明阐发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做到共情传播的思考,这要求媒体能够把握社会心态与公众诉求,做到与受众情感的共振。共情传播的提出预见到了新冠肺炎大流行下的社会情感诉求和个体伤痛,是对媒介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钱岩反思新冠疫情中媒体报道问题,他认为媒体报道存在着把关不严、缺乏人文关怀、传播虚假信息、严肃话题娱乐化等值得汲取的深刻教训,对媒体的报道活动具有警示和教育意义。中国传媒大学的曾祥敏等人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主流舆论基调、多元报道手段、媒介情绪疏导功能、国际传播特点、舆论监督新形态等方面展开,并针对疫情传播提出问题及对策,探析突发公共事件的核心报道路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将《人民日报海外版》中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17日的全部248篇涉及新冠疫情的报道,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其中100篇,从报道体裁、报道倾向、版面位置、报道主题等方面构建类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2022年11月至12月:搜集2022年1月1日至11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涉及新冠疫情的全部报道样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13-20.

[2]刘海明,宋婷.共情传播的量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共振与纠偏[J].新闻界,2020(10):11-21 31.

[3]崔士鑫.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报道——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传媒,2020(05):12-1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