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对张文宏形象建构的对比分析——基于《人民日报》微博、央视新闻微博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5 12:16: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了原本平静的中国大地,打乱了人民本来井然有序的生活。在此时,医务工作人员率先挺身而出,逆行而上进入疫情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全国的过程中,主流媒体凭借权威性和公信力成为受众偏爱的信源。

抗疫前期由于医护资源、人员缺乏与社会需求增加的矛盾性问题出现,网络上出现了有关医务工作人员的负面舆论,公众对医生群体的误解日渐加深,使得本就有待改善的医患关系再次紧张起来。除了亲身参与医疗活动,新闻报道是人们认知医务工作人员形象的重要渠道,医生的媒介形象已然成为代表医生现实形象的某种符号。主流媒体承担了协调医院方与公众之间关系的角色,媒体对医生的形象构建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本文主要基于《人民日报》微博和《央视新闻》微博对比分析两者对张文宏的形象构建的异同,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对医生媒介形象构建的启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对比分析《人民日报》微博和《央视新闻》微博两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于张文宏的媒介形象构建的异同,借此来分析我国主流媒体对医务工作者媒介形象构建的启示。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比分析《人民日报》微博和《央视新闻》微博两者对于张文宏相关信息的报道方面的异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发现国内以“医生形象”为主题的研究多是内容分析法对“医生的媒介形象”进行探究,进而对媒体报道中医生形象的重塑提出建议。徐敏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切入,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新媒体信息传播语境中医生媒介形象的呈现特征和存在问题,并对当前的现象进行了现实性的思考。桂笑冬、朱姿伊从基于新华网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对医生形象的建构,就如何合理构建医生形象为其他官方媒体提出策略。潘雨欣基于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探究在“非典”和“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中,《人民日报》在报道主题、新闻体裁、报道基调、消息来源方面对医生媒介形象构建上的异同。

其次不少学者分析“医生媒介形象”时,选取样本多为《人民日报》。如雷鸣静、乔国炳、朱洁以《人民日报》在两次疫情中涉医报道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两个时期医生媒介形象的变化,从形象主体、认知主体、社会环境三个角度探析其社会原因。房琳、张琳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女性医务工作者的报道为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女性医务人员在媒体报道中呈现国家、职业、性别三种身份表达,在形象特质、叙事特质、议题特质方面凸显媒介形象建构的鲜明特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30日前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选题

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开题

2022年1月31日前完成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徐敏. 从新媒体传播的医患报道中解读医生媒介形象[D].苏州大学,2017.

[2]桂笑冬,朱姿伊.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华网对医生形象的建构[J].东南传播,2020(03):19-23.

[3]潘雨欣.框架理论视角下医生媒介形象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涉医报道为例[J].科技传播,2020,12(24):88-9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