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以及企业利率和汇率风险的不断释放,为了规避风险,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有着以大搏小、对价格敏感等特点,使其在筹集资金、规避风险的同时,又成了新的风险源。
但国际上并没有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我国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和表内披露还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新会计准则仍对衍生金融工具分类单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不足以及报表披露不充分、信息不足等问题,还需要进行逐步探索,去解决尚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笔者主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和会计处理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析,并就构建和完善适合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提出相应的意见。具体从以下方面探讨:
1:阐述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概念、特点、分类以及风险;
2:比较几年来国内外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和研究成果,论述我国在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过程中存在的关于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问题,具体包括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是否要纳入表内确认以及后续确认的条件;采用何种计量方式,比较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若采用公允价值,又有何优越性和局限性;在会计报表上如何有效的进行披露和列报以及皮裤的原则和内容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民间为主,多为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理论成果及衍生工具对我国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冲击,90年代末,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得到了会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财政部也进行了相关的会计准则的研究。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列报》等会计准则,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同时规定,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进行会计处理;企业的会计处理应当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规范了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预警系统,引导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了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国际上,IASC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制定了专门的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的会计准则,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明确了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应该披露的信息,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和核心点逐渐转移到了风险管理和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方面来。对金融工具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披露三个方面进行规定,初步完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规划。 而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创新的主要阵营,其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和活跃度都跃居世界第一,更促使美国会计界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认真地研究,主要制定了FASB准则,FASB总结了各方对期货合同的认识,首次突破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开始运用市场价值来反映非套期保值型期货合同的价值。确定了衍生工具的范围和定义,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确认。该准则仍存在有混合计量模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套期保值的会计问题。这两大准则代表了目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并不意味着相关的会计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和规范制定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8日-2022年12月31日,阅读资料,写出论文开题报告
2022年1月19日-2022年3月19日,撰写、提交论文初稿、中期检查。 2022年4月21日-2022年5月6日,反复修改论文并提交修改稿、提交外文文献以及译稿,指导周记
2022年5月7日-2022年5月10日,提交论文定稿版。
5. 参考文献
《金融衍生工具》.陈威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金融衍生工具基础》于长福、黄巍著.哈尔滨大学出版社.2012年《衍生金融工具》王晋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邵丽丽.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张国永.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编辑格式不对,请务必按照规范格式修改。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