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审计因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公众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人大接受公众委托监督政府运行,政府接受人大委托治理国家,国家审计接受政府委托监督政府行为。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指最高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事实、意见、结论和建议,采用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包括公开审计过程及结果、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等。实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既是公共受托责任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和反腐败机制的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主与法治程度的标志。国家审计的目标就是通过评价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让公众了解政府行为,帮助政府解除公共受托责任,而公告审计结果是国家审计实现目标的途径。国家审计公告制度能够传递民主法制进程的信号,公众通过国家审计公告制度,能够了解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经济组织的审计结果,从而主动参与到对政府的监督当中,履行公众民主监督的权利。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增进公民知情权、方便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提供了途径。 由于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立历程不长,社会公众对审计公告制度并不完全了解,加之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属于行政模式,独立性不高,我国全面推行国家审计公告制度还存在许多障碍。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现状仍有许多不足亟待完善,包括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使得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弱,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审计结果公开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以及缺乏强有力的审计问责机制等等。 对我国现阶段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对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改进,健全强有力的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对于我国民主法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及壮大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首先,指出研究国家审计公告现状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其次,根据国内有关文献以及相关期刊总结归纳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指出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最后,根据国内外有关先进案例和所学知识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马东山等(2012)从信号博弈的角度对国家审计公告结果进行研究,只有足够高的伪装成本和风险成本才能保证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发挥其效用。实践中,政府应该通过建立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审计人员监督培训机制、提高公众的监督能力和加大惩罚力度来保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有效运行。
周刚(2006)对国家审计公告制度进行透视,指出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某些完善措施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16年11月28日至2016年12月25日,拟定提纲。通过浏览学校图书馆纸质书籍、电子资源以及硕士论文等,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所有与论题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总结并提炼提纲,填写开题报告。2、2016年12月26日至2022年3月31日,完成初稿。进一步收集论文中需要的数据资料,按照前期拟订出的提纲,充实论文的内容,并对其加以具体数据分析论证,完成论文初稿。3、2017年4月1日至4月30日,反复修改初稿。仔细阅读初稿,对其内容不足之处以及语句不通顺之处进行修改,并查阅近期文献,完善论文。4、2017年5月1日至6月上旬,论文定稿,准备答辩。
5. 参考文献
[1]马东山,叶子荣.2012.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基于信号博弈.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5期
[2]吴欢.2014.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的市场反应研究.西南财经大学
[3]刘静.2015.审计结果公告的公民参与策略研究.审计研究.2015年2期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