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title}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人们往往用循环水作为冷却介质,工业冷却水的用量往往可以占用总用水量的80%以上1。
冷却水在使用时不断循环和浓缩的过程中,水中的矿物质也会不断富集,从而引起无机盐的结垢问题,2垢的危害不仅仅在于会降低传热效率,还会对管道进行腐蚀,影响设备使用性能及寿命。
因此,选择合适的阻垢剂来防止结垢则成为了首选3。
当前主流的阻垢剂分为六种,分别为:天然聚合物阻垢剂、含磷类聚合物阻垢剂、聚羧酸类阻垢分散剂、RO阻垢剂、专用阻垢剂、浓缩阻垢剂。
但目前主流使用的阻垢剂仍然是含膦类聚合物阻垢剂。
4,5阻垢剂在循环系统中的浓度往往会因为水的蒸发、试剂附着在管道表面,以及循环水进行周期性排放而有所变化6。
此外,有机膦类阻垢剂一直以来都是水处理药剂的核心组分,可以通过检测磷含量来进行实现对阻垢剂有效含量的实时检测,但磷易使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进而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7。
对无磷的阻垢剂的有效含量监测问题则出现了困扰,可以考虑利用荧光特性来对阻垢剂的有效含量进行监测。
因此可以尝试从荧光发光单体苝酰亚胺为出发点,向外发散扩散聚合,得到可以通过荧光检测确定浓度的阻垢剂,进而实现在线自动化添加阻垢剂8。
阻垢剂的荧光性质采取苝酰亚胺作为荧光单体,因为苝酰亚胺衍生物数量庞大,而且都含有苝中心环结构。
9苝中心环结构是具有大的π-π共轭电子结构和刚性平面结构,具有最低的单线电子激发态10,因此可以发射比较强的荧光。
尽管苝酰亚胺具有良好的平面结构,分子间大π键的相互作用增大了晶格能,但这也导致部分苝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溶解性很差。
但可以利用苝酰亚胺良好的修饰性,对苝酰亚胺的基团进行修饰来改善其溶解性,以提高其水溶性,进而提高阻垢性能。
11,12。
阻垢剂的阻垢机理无机垢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下面 3 个步骤:形成过饱和溶液;生成晶核;晶核成长,形成晶体。
这3个步骤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过程被破坏就会减慢或抑制结垢的进程。
阻垢剂的功能就是破坏这些过程,阻断晶体的形成和发育,从而防止结垢的发生。
13 阻垢机理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螯合增溶作用14:阻垢剂在水中一般会电离成负分子链,和 Ca2 、Mg2 这些垢的阳离子发送络合反应形成水溶性螯合物,与此同时,水中的Ca2 、Mg2 浓度下降,起到阻垢作用。
(2) 晶格畸变作用7,14在结垢晶体生长过程中,是严格按照顺序排列的,正负电荷相遇碰撞结合,并且按一定方向生长。
阻垢剂分散在水中,垢晶体生长的一定位置会被阻垢剂占据,从而破坏了晶格生成,从而起到阻垢作用。
(3) 分散作用14,15对于聚羧酸盐类聚合物阻垢剂,在水溶液中解离生成的阴离子在与CaCO3微晶碰撞,可以产生离子间斥力或者空间阻碍作用,阻止微晶的相互碰撞从而形成大的晶体,使得CaCO3能够稳定存在于水溶液中。
荧光阻垢剂的合成方法为解决苝酰亚胺的水溶性不好16的问题,可以尝试在化合物的酰胺位置引入树枝状的多肽结构来提升水溶性17,18,并且引入的羧基可以与无机盐的阳离子形成络合物,可以提升其阻垢性。
为此可以尝试合成以下三种不同的化合物19(图表 1三种不同的阻垢剂) 图表 1三种不同的阻垢剂初步尝试合成路线如下20: 图表 2化合物1、2的合成路线 图表 3化合物3的合成路线 阻垢剂的性能分析评定阻垢剂的阻垢性能的测试依据中国国家标准(GB/T 16632-2008),通过静态阻垢法模拟工业循环水中FPASP对阻CaCO_3的性能测试21。
5. CaCO_3、CaSO_4的阻垢性能分析22模拟工业水样的配制: 以CaCl_2、CaSO_4和NaHCO_3固体制备实验水,ρ(Ca^(2 ))= 240mg/L、ρ(HCO_3^-)= 732mg/L(以 CaCO_3计)的水样123,ρ(Ca^(2 ))= 7100mg/L、ρ(SO_4^(2-))= 6800mg/L 的水样224(以CaSO_4计);采用EDTA-2Na为标定液体:,采用钙-羧酸作指示剂,滴定终点颜色由荧光绿变为粉色。
应用与展望当前,荧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水源监测、湖泊富营养化成因分析及废水生物处理性能评价等方面。
而荧光阻垢剂的优势25,不仅仅在于具有良好的阻垢性,更加在于可以利用其自身的荧光实施在线监测。
该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测量,还具有高灵敏度、低检测限和良好选择性的优点。
荧光阻垢剂能够实现的监测其含量变化,除了有效阻垢,还能够避免阻垢剂过量带来的环境问题3。
参考文献1 任大军, 庄梦娟, 张淑琴 tryptophan grafted copolymer and its scale‐inhibiti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32 (2015).24 Chen, J., Xu, L., Han, J., Su, M. 核-壳结构的材料,实现了一代、二代、三代三种荧光树状大分子阻垢剂。
使用滴定分析来探究阻垢剂对CaCO_3 、CaSO_4的阻垢性能,从而找出最佳阻垢剂的结构。
3.测阻垢剂的荧光,实现在线检测阻垢剂浓度。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