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276基因在大肠杆菌O157:H7对细胞粘附和小鼠致病性中的作用开题报告

 2023-02-11 13:14: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一个主要菌型。

它可导致人血性腹泻、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致死率达 5%~10%[1]。

该菌长期驻留于牛、羊、猪、鸡等家畜家禽的肠道中,牛是其主要的贮存宿主,造成幼龄动物腹泻,并污染畜禽产品及水源和农作物等,给农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通过比较大肠杆菌O157:H7亲本株和大肠杆菌O157:H7(△Z3276)缺失株对IPEC-J2细胞的粘附和侵袭特性和小鼠的致病性,明确病原菌的Z3276蛋白在粘附、侵袭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2、研究内容(1)制备大肠杆菌O157;H7亲本株和大肠杆菌O157:H7(△Z3276)缺失株养物。

(2)比较大肠杆菌O157:H7亲本株和大肠杆菌O157:H7(△Z3276)缺失株对IPEC-J2细胞的粘附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1) 制备大肠杆菌O157:H7亲本株和大肠杆菌O157:H7(△Z3276)缺失株养物。

选用Minca培养基和TSB培养基分别制备大肠杆菌O157:H7亲本株和大肠杆菌O157:H7(△Z3276)缺失株培养物。

(2) 比较大肠杆菌O157:H7亲本株和大肠杆菌O157:H7(△Z3276)缺失株对IPEC-J2细胞的粘附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对于大肠杆菌O157:H7的危害有许多报道,但是对于Z3276蛋白的研究还很少,关于Z3276基因的实验也是很少。

通过本实验研究Z3276蛋白对小鼠的致病性和对细胞的粘附侵袭力,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原菌的Z3276蛋白在粘附、侵袭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5.9-2015.10查阅文献资料、熟悉实验操作2015.10-2015.11小鼠致病性实验2015.11-2016.1细胞培养和细胞粘附实验2016.1-2016.6数据整理、分析和论文撰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