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过敏反应 (HR) 是植物防卫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类似于动物中报道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植物类病斑是目前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对了解植物细胞发育与凋亡、植物抗病与抗逆防卫系统等具有重要意义。
类病斑最早在玉米中发现,而后随之在水稻、大麦、拟南芥中相继报道(Hoisington et al,1982; Takahashi et al,1999; Wolter et al,1993; Greenberg et al,1994)。而在在水稻中已有40 多个类病斑突变体被报道,部分基因已被克隆并明确其相关的功能。
有关植物类病斑坏死突变体诱发坏死的机制和基因的发现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改领域涉及范围非常之广,包括植物衰老、细胞程序性死亡、抗病生理过程、光信号、茉莉酸代谢途径、水杨酸代谢途径和相关因子的转导途径以及活性氧代的生理生化活动等,人们需要对产生水稻类病斑坏死的机制和其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水稻抗病防御系统和细胞程序性死亡机理的理解。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利用F2和F23群体,用SSR标记对该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希望发现新的类病斑基因,丰富水稻类病斑的资源。为今后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类病斑基因的遗传
将类病斑突变体与02428构建正反交杂交组合,种植F1、F2代。观察F1、F2的的类病斑分离情况,并统计其分离比。
2、DNA的提取
4. 研究创新点
类病斑突变体对病原菌的侵染有着显著的抗性。
可用于选育具有抗病虫的品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在田间调查群体性状,计数并计算比率。
2、选取10个突变表性单株进行基因连锁,并进行验证。
3、利用F2群体进行进一步定位。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