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及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噬菌体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即裂解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即溶原性噬菌体、前噬菌体)两大类。就目前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细菌而言,约65%的细菌基因组中携带有前噬菌体或前噬菌体的残余基因,如产志贺毒素大胁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沙门氏菌等。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其主要毒力因子为志贺毒素(Shiga toxin,Stx),该毒素由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即Stx噬菌体所编码。噬菌体在与细菌的相互作用中,能够改变宿主菌的表型、增强宿主菌的毒力,或使无毒力的菌株转变为致病菌,促进细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噬菌体编码的基因通常是在前噬菌体的诱导时被复制和转录激活的,从而显示相应的生物学的活性。因此,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诱导的噬菌体多基因位点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噬菌体的多样性,揭示噬菌体与宿主细菌的互作关系,并对鉴定散布于菌群中的特异性的噬菌体基因,乃至发现增强宿主菌致病性的噬菌体源的基因至关重要。[1]
大肠杆菌是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的俗称,属于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的成员,由德国细菌学家Theodor Escherich于1885年首次从婴儿粪便中分离,由此得名大肠埃希氏菌。自然界中大
肠杆菌种类很多,其中绝大多数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的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对前噬菌体Phiv142-3基因Orf1274-Orf1280在不同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进行检测,为进一步阐述其在大肠杆菌治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本实验通过检测噬菌体Orf1274-Orf1280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分布,来探索噬菌体Orf1274-Orf1280基因与大肠杆菌毒力的关系,为以后相关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pcr来检测噬菌体Orf1274-Orf1280基因在不同株大肠杆菌中的分布,整理汇总成表,研究不同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分布特点,以探索出此基因与大肠杆菌治病方式是否有联系,以及研究噬菌体Orf1274-Orf1280基因在大肠杆菌治病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以及作用方式,最后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实验猜测。
4. 研究创新点
噬菌体在与细菌的相互作用中,能够改变宿主菌的表型、增强宿主菌的毒力,或使无毒力的菌株转变为致病菌,促进细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噬菌体编码的基因通常是在前噬菌体的诱导时被复制和转录激活的,从而显示相应的生物学的活性。因此,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诱导的噬菌体多基因位点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噬菌体的多样性,揭示噬菌体与宿主细菌的互作关系,并对鉴定散布于菌群中的特异性的噬菌体基因,乃至发现增强宿主菌致病性的噬菌体源的基因至关重要。
前噬菌体Phiv142-3基因Orf1274-Orf1280在大肠杆菌DE142中被检测出来,推测其在其他大肠杆菌中也存在并对致病性有影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整理大肠杆菌菌株并编号
2.制作前噬菌体Phiv142-3基因Orf1274-Orf1280的上下游引物
3.Pcr鉴定前噬菌体Phiv142-3基因Orf1274-Orf1280在不同大肠杆菌中是否存在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