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可导致鸡、火鸡及其他禽类的肠道外疾病[1-3],如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等,甚至引起败血症而急性死亡。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不仅危害禽体健康,同时影响了产蛋量和肉用禽的上市时间,并且增加了饲养成本,对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养禽业的发展,禽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危害养禽业最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ExPEC(APEC、UPEC和NMEC)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这些菌株与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明显区别,它们来自于不同的遗传基因群。但是APEC、UPEC和NMEC在基因组结构上很相似[4],且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在遗传进化和生态分布中也有较高相似性[5-6]。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大肠杆菌主要分为4个系统进化群A、B1、B2和D群,大多数禽源和人源ExPEC菌株属于B2群。此外,APEC和人源ExPEC具有很多相同的毒力因子,如P菌毛、I型菌毛、脂多糖复合物、荚膜、铁摄取系统(气杆菌素和耶尔森菌强毒力岛)、侵袭素IbeA、空泡形成毒素等。ExPEC分离株拥有共同的毒力相关基因以及类似的疾病模式和系统进化背景,且APEC可以通过禽类及其产品传播给人类,引起尿道感染或新生儿脑膜炎,有可能对人类公共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提示APEC的公共卫生意义。目前认为禽类是UPEC和NMEC的主要携带者,或者说APEC是UPEC和NMEC毒力基因的贮库[5]。因此,加强我国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长期监测和研究,对养禽业和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目标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DE205,通过构建基因缺失株,来探究不同基因对细菌的影响。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本实验使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其属于λ噬菌体的重组系统。Red重组系统利用整合到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中的λ噬菌体重组系统编码的重组酶来实现外源PCR片段与靶基因的同源重组。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使用细菌基因敲除的方法,使大肠杆菌内源性同源重组,通过使用辅助性质粒,获得基因缺失株。该方法表达高效,极大地缩短了实验周期。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预计2个月内做出基因缺失株,随后进行其表型特征的测定和数据统计。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