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先天免疫因子Viperin是一种功能与内质网相关的抗病毒蛋白,可被干扰素、多种病毒、细菌脂多糖(LPS)和POLY(I:C)等诱导表达[1],是在近年研究中发现的具有重要免疫活性的 ISGs 之一。自2001年,由Chin和Peter Cresswell等人通过消减杂交差异显示技术鉴定出其基因序列并命名Viperin以来,目前为止许多学者已经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出其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2],这些病毒包括: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仙台病毒(SeV)、水泡性口炎病毒( VSV)、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辛德毕斯病毒(SINV)、鼻病毒( rhinovirus)、黄热病病毒、西尼罗河病毒(WestNillevirus,WN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ENV)、HIV和A型流感病毒等[3]。研究表明人的Viperin基因表达蛋白由361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质量大约42 ku的结构可大致分为3 部分,即两亲性α螺旋N端、SAM结构域中间段及C端[2]。目前,Viperin 抑制不同病毒的机制不同且仍不清晰,其中包括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阻挡病毒出芽而影响病毒的生命周期。从被鉴定以来的短短十几年中,Viperin在其生物活性及诱导途径等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已鉴定出的不同种属中,Viperin C端氨基酸序列表现出较高保守性,并具有重要的抗病毒功能。近年来有对马、猪Viperin 抗病毒作用及机制的报道(马传贫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但其在牛羊等反刍动物上的抗病毒活性作用尚不明确[4]。
重组腺病毒作为一种复制缺陷的腺病毒载体,广泛被以基因层面为主得研究所应用,如通过重组腺病毒进行基因治疗,建立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基础生命科学研究等[5]。重组腺病毒具有以下几个显著优点:感染范围广,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系、原代细胞和部分组织;感染效率高达 100%,可全面超越其他病毒载体工具和脂质体转染;对外源基因容载能力大(可以高达 8Kb);不整合基因组;滴度高,操作方便。因此,重组腺病毒是一种最具有潜力的基因递送工具[5]。目前常用的腺病毒载体基于人腺病毒 5 型(Ad5),其基因组是 36Kb 长的线性双链DNA。
在研究Viperin蛋白功能时,发现不同区域的编码对其抗病毒作用表达不同,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1.成功构建重组病毒载体
2.获得重组腺病毒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技术路线
4. 研究创新点
自从发现Viperin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以来,不同物种Viperin蛋白抗病毒作用被相继研究报道,但关于牛Viperin上的抗病毒活性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所构建的重组病毒将为牛Viperin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9 试验方法的学习,重组腺病毒载体pShuttle-ad-5’bv,pShuttle-ad-3’bv的制备、线性化与同源重组。
2018.10重组骨架载体的鉴定,扩增,酶切回收。
2018.11--2018.12 293A细胞的培养,转染后细胞病变的观察,病毒传代。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