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目的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由德国儿科医生 T.埃希里克(Theodor Eseherich)于 1885 年发现并命名。大肠杆菌是一类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肠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外组织的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且常与其他病原菌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1]。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型主要根据4种抗原的差异进行分型的,即菌体抗原(O抗原)、菌毛抗原(F抗原)、荚膜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其中O抗原由大肠杆菌表面上的脂多糖构成,O抗原分型是大肠杆菌最基本的血清学分型。相对于传统的血清群鉴定,O血清型PCR分型,可以更加精确和快速的检测菌株血清型。
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大肠杆菌病在畜禽养殖业中普遍存在,对人和其他物种的健康也构成潜在威胁。为了初步探究江苏省部分地区大肠杆菌的流行血清型、耐药情况、致病性等,本论文通过对养殖场、屠宰场等地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行7种重要O抗原血清型鉴定。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 研究内容
1.样品采集,并通过麦康凯培养基及大肠杆菌显色平板分离纯化大肠杆菌菌株。
2.通过通用引物分离7种不同O抗原血清型大肠杆菌,对其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冻存定型阳性菌株。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实验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
1.1研究方法
不同地区样品采集,分离出大肠杆菌后,一方面:通过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进行O抗原血清型鉴定,从而明确江苏不同地区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分布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玻片凝集试验验证大肠杆菌的O抗原血清学分型,并通过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基因(stx1、stx2、eae 和 hlyA)进行检测,对其携带毒力因子基因情况进行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独创或新颖之处
1.通过多重PCR检测方法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不同来源大肠杆菌7种主要的O抗原血清型。
2.通过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基因(stx1、stx2、eae 和 hlyA)进行检测,对其携带毒力因子基因情况进行分析。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总体安排:2018.09—2018.12:分离不同来源样品中的大肠杆菌,通过PCR检测技术及玻片凝集实验对其O抗原血清型进行鉴定;通过PCR检测技术对其主要毒力因子进行检测;对分离定型的碳大肠杆菌菌株进行菌株冻存。
2019.01—2019.04: 整理数据,补充实验数据。
2019.04—2019.06: 撰写毕业论文。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