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猪病毒性腹泻是主要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V)和猪轮状病毒(Pcine Rotavirus,PoRV)这三种病毒单独或混合感染而引起的、对猪养殖业危害极大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1],可引起猪严重的肠炎、厌食、呕吐和水样腹泻等临床症状。本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寒冬季节,但在夏季也可发生。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传播迅速,年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发病特点为快、高、死。自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仔猪腹泻,造成仔猪的死亡率急剧上升,至此该病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
PEDV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发现,随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相关报道。20世纪80年代亚洲一些国家也出现了PEDV,日本就是首先暴发PEDV疫情的国家,随后在韩国、东南亚等相邻的国家中也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疫情,使养殖场损失惨重[2]。上世纪末,PEDV在菲律宾、泰国、越南、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等养猪国家呈现出地方流行性,危害越来越严重。我国大陆也出现过大面积暴发PED的现象,导致国内十几个省市上百万头仔猪死于PEDV感染,尤其是一周龄内的仔猪病死率可达80-100[3]。2012年初李文涛等报道我国中部和南部共计12个省市的PEDV检出率高达61.1,部分猪场的7日龄以下仔猪死亡率达到100,既发病就死,通过序列分析,结果确定的病原为变异的PEDV感染所致[4]。随着PEDV毒株变异的出现,2013年5月,PED突然出现在美国,并迅速蔓延到整个美国地区,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有发生,一年期间内,仅在美国就有超过800万的新生仔猪死亡。随之下半年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爆发大规模的疫情,其中韩国最为严重,有超过40的猪场受到影响[5]。根据毒株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的美国流行PEDV毒株与中国流行的毒株关系密切,尤其是2012年在中国安徽省分离的AH2012毒株[6]。PEDV现己成为世界上具有毁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给全球养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TGEV于1933年首次在美国发现,1946年美国Doyle和Hut Chings对TEGV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分析,确定为病毒性传染病,并详细报道该病毒。随后加拿大、韩国和波兰等多个国家都报道了本病[7]。1956年日本学者在多个地区发现存在TGEV的流行,1957年英国也报道发生本病;1994年西班牙研究人员针对1987-1989年间采集的569个猪群的血清样品进行抗体ELISA检测,发现TGEV阳性率为86.6。该病己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的猪传染病。中国于1956年在广东首次报道该病,随后在中国各地区都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的有关报道,且常与PEDV和PoRV发生混合感染,近年来这种流行趋势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腹泻病的大面积爆发,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本病的发生,对于TGEV的报道也越来越多[8]。根据OIE的统计,2005年-2011年我国有29个省,市出现过该病,其中以湖南,广东,湖北,贵州等地为典型,2011年感染TGE数达到36.6万头之多,造成了我国养猪业巨大的经济损失,被《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被列B类传染病。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 研究的目标
采用多重RT-PCR方法对来自江苏部分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病料的样品进行了病原检测。了解该地区的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
1.1 引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Genbank中PEDV-E基因、TGEV-N基因和PoRV-VP3基因的序列,设计三对引物,PEDV、TGEV、PoRV扩增预期片段大小分别为172bp、403bp、712bp。引物由南京金斯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4. 研究创新点
(1)本次实习主要对江苏部分规模化猪场进行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检测,采用的是一种可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易于操作和检测成本相对低的实验室检测方法。(2)本项目研究结果将为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调查和防控奠定基础治疗和预防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18.9-2018.10 完成对PEDV和TGDV两对引物的设计,并送去生物公司进行引物的合成。
(2)2018.10-2019.5 完成对病料的采集、处理,并进行提取RNA、RT—PCR、电泳检测等试验。
(3)2019.5-2019.6进行数据整理,工作总结,撰写毕业实习报告。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