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
1.1 研究意义
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 RFI),是评估饲料效率的重要指标,较料奶比、料肉比等传统指标更敏感、精确。RFI 是受遗传背景影响,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力,可以作为遗传选育的标准之一。国外研究学者发现,低RFI 猪、肉牛等家畜的饲料效率更高,留种价值更大。但多数实验集中在肉用动物方向,关于奶牛等奶用家畜的研究报道较少。此外,和肉用家畜相比,奶用家畜的生理结构更为复杂,选择低RFI的奶用家畜是否会对造成奶牛的泌乳造成负面影响,是否会降低乳品质,这些都值得探讨与研究。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 研究目标
1) 测定奶牛RFI值,找到便捷合理的试验方法;
2) 奶牛RFI与生产性能、乳品质及采食行为关系的探究,确定奶牛采食是否与肉牛存在相似的结论;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 研究方法
1) 奶牛剩余采食量的测定:剩余采食量(绝干/kg)=预期采食量-实际采食量;实际采食量(DMI,绝干/kg)=投喂量-剩余量(预期采食量根据美国NRC的DMI预测模型计算)。
2) 生产性能指标:产奶量采用乳品流量计准确测定;乳品质采用全自动乳成分分析仪测定。
3) 采食行为指标:本试验采食行为主要就奶牛的采食时间进行记录,采用无间断轮岗观察的方法,人工记录。
3.2 技术路线
3.3 试验方案
1. 试验时间及地点
本试验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泰州卫岗奶牛场进行。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选取24头体况良好,泌乳天数相近,预产期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
实验动物分组:根据试验一中测得的剩余采食量由高到低将所有奶牛排序,排名前8的为高RFI组、排名后8的为低RFI组
2.2 饲养与管理
本试验奶牛饲养模式为拴系式饲养,自由饮水,TMR混合日粮饲喂。每头奶牛单独饲喂,自由采食,于每日7:30、14:30、21:00补充料箱中的饲料,确保料箱中有足够的饲料,并记录每日饲料投放量及剩余量。每日挤奶3次,定时清洁牛舍。正式试验50天。
2.3 指标测定
2.3.1 剩余采食量
剩余采食量(绝干/kg)=预期采食量-实际采食量
实际采食量(DMI,绝干/kg)=投喂量-剩余量
预期采食量根据美国NRC的DMI预测模型计算。
美国NRC的DMI预测模型:
DMI (kg/d) =(0.372 FCM+0.0968W0.75){1-e-[0.192(WOL 3.67)]}
式中:FCM为4%校正乳产量; W0.75为代谢体重; WOL为泌乳周龄;1-e-[0.192(WOL 3.67)]为校正泌乳早期DMI下降的校正项。
2.3.2 生产性能指标
产奶量:每天记录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并换算成4%标准乳量。
乳成分:试验奶牛采用管道式挤奶器挤奶,每周选取1天采集奶牛当天的混合奶样(按4:3:3的比例选取),使用全自动乳成分分析仪测定奶中的乳脂率、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尿素氮、体细胞数;使用体细胞分析仪测定牛奶中的体细胞数。
2.3.3 采食行为指标
日采食时间:以奶牛第一口进食起,到奶牛停止采食为止的时间。将每日奶牛3次进食高峰的时间累积得到日采食时间。(停止采食为奶牛20min以上未进食)
干物质采食速率:日实际干物质采食量/日采食时间
3.4 可行性分析:
1) 工作经验丰富:指导老师韩兆玉副教授一直从事着奶牛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奶牛的营养机理、影响因素比较了解。本教研组其他教师也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2) 实验设施和分析仪器设备齐全:本研究所涉及的泰州卫岗奶牛场的现场生产试验设施齐全,具备进行本研究的生产条件;试验进行生化指标分析的本院教学实验中心具备进行本项目生化指标分析时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和设施设备保证。
3) 项目经费有保障、项目组工作责任性高:本项目为国家十二五奶业专项的子项目。因此,课题的顺利进行有了经济的支撑;本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浓厚的科学研究兴趣,是有力的诚信保证。
4. 研究创新点
4 特色或创新之处
1) 奶牛剩余采食量的研究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萌芽状态,报道研究较少。
2) 本试验主要研究的是剩余采食量对乳品质及采食量的影响,为提高奶牛采食效率和提高乳业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5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 2013年6月-2013年8月 查阅中外文献资料,设计并完善试验计划。
2) 2013年9月10日-2013年11月3日 奶牛饲养试验,共50天,记录采食量等各项指标,统计数据。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