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在集约化养殖中,鱼类经常会应对各种胁迫。胁迫可引发鱼体在短期内机体平衡调节[1],从而导致生理上的变化。这些生理响应可以通过肾上腺素调节机制达到增加能量利用、释放儿茶酚胺以及提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浆皮质醇水平[2]。应激时间延长可能导致急性应激转为慢性胁迫,使机体的不平衡增多[3]。在应激期内,鱼类具有较差的抗逆性,对病原体的易感性较高。如在低温环境下,屈挠细菌可引发鱼类皮肤损害综合症[4];而车轮虫病与淋巴囊炎病毒可能在低温下引发鱼类的白点病[5]。2010年全球罗非鱼产量达到300万吨,中国罗非鱼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罗非鱼已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养殖的淡水品种之一。然而,随着全球气候日益恶化与反常,夏天温度过高以及冬天温度过低等,这对罗非鱼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低温应激可引发罗非鱼肝脏损伤[6]、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增加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性[3]。
鱼类的最优生长状态依赖于饲料的营养状况,以及鱼类的生理状态、年龄、繁殖性能以及一些环境因子(如:温度、盐度等)[7]。鱼类在应激时的生理变化往往与营养状况紧密相关。应激情况下,鱼类必须调动机体内大量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能量物质分解供能以抵抗应激,因此均衡充裕的营养是保证养殖动物健康生长和提高抵抗应激能力的关键。脂肪是鱼类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和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脂肪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鱼体的生长速率和饲料的利用效率,过多摄入脂肪则会使代谢系统紊乱,从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影响生长[7-8]。饲料脂肪还能为养殖动物提供必需脂肪酸,而脂肪酸在预防和缓解应激负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大豆磷脂。相关研究表明,在真鲷(Pugrusmajor)[9]和黄盖鲽(Limandayokohanae)[10]饲料中添加DHA及大豆磷脂能有效减缓应激反应,增强机体抵抗应激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通过脂肪营养调控途径来调节鱼类低温应激下的生理代谢,调整鱼体脂肪酸组成,尤其在提高暖水性鱼类抵抗低温应激能力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试验通过配制3种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旨在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低温应激下吉富罗非鱼肝脏脂肪酸与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了解罗非鱼抵抗低温应激的生理代谢机制,为越冬罗非鱼饲料脂类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主要内容
1.低温应激后每桶死亡的罗非鱼数量,计算累积死亡率。
2.肝脏抗氧化指标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设置3组不同饲料脂肪水平,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0.9%,7.28%和14.24%。实验在封闭式水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每个养殖桶放置30尾鱼。实验共使用9个养殖桶,每个脂肪水平设置3组平行。每日投喂3次(7:00、12:00和17:00),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的5%-10%。每隔10天测定鱼的生长情况,调节投喂量,养殖周期为8周,养殖条件:水温28(0.3)℃,pH7.50.2,溶氧在5.0mg/L以上,氨氮和亚硝酸盐分别不高于0.01mg/L,自然光周期,每天换水1/3。
饲养结束后,禁食24h,选择规格基本一致的鱼进行低温应激实验。从水温为28℃的桶中选取25尾转入水温为14℃(水温低于14℃时,吉富罗非鱼停止摄食并开始出现死亡现象)的相应9个养殖桶中,进行144h急性低温应激,用自动控温系统控温于14℃,保证溶氧充足,实验期间正常投喂相应的饲料。
4. 研究创新点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通过脂肪营养调控途径来调节鱼类低温应激下的生理代谢,调整鱼体脂肪酸组成,尤其在提高暖水性鱼类抵抗低温应激能力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试验通过配制3种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旨在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低温应激下吉富罗非鱼肝脏脂肪酸与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了解罗非鱼抵抗低温应激的生理代谢机制,为越冬罗非鱼饲料脂类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进度安排
2013年8月-9月
1、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开题答辩。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