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国内外研究情况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我国重要的经济甲壳类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 ,因其味道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扩大 ,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各种疾病日趋严重 ,给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河蟹众多病害中, 颤抖病是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1]。河蟹颤抖病又称抖抖病 、环爪病、宽爪病 、抖脚病等 ,因发病时病蟹步足呈间歇性痉挛状抖动而得名。1994年,该病第一次在江苏省个别蟹池发现后, 接着在江浙一带及其他淡水地区相继发生 ,并且日趋严重。目前已蔓延到全国大部分河蟹养殖区[2]。河蟹颤抖病,死亡率波动较大,不同水域发病率不同,其中长江水域发病率明显低于辽宁水系和瓯江水系,死亡率低至1.2%,高发病率达96.4%,对河蟹养殖造成严重的损伤[3]。有关河蟹颤抖病的研究,大部分工作集中在病因、病原。关于河蟹颤抖病的病原,有人认为是细菌(杨先乐等,1998 ;魏则能等, 1999;薛仁宇等, 2000;)也有人认为是病毒(陆宏达等,1999 ;何介华等,1999;陈辉等,1999;孙学强等,2000;沈锦玉、黄琪琰等,2000),还有报道认为是食源性和药源性物质(潘连德,1998、1999)或者是类立克次氏体生物所引起的(顾志峰, 2001),还有一种是多病原学说认为颤抖病是一种多病原综合症(周宏,2000)[4]。总之,关于颤抖病发病的病因以及主要病原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
1.2本课题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研究目标
课题旨在研究河蟹颤抖病发病的流行性特点,确定该病的主要致病病原,通过对EsRV的感染情况的调查,对该病的防治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2.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研究方法
3.1.1试验管理
在室内养殖中华绒螯蟹,将健康河蟹进行分组,每组10~15只,分被放入20个水族箱中,每天正常投喂人工饲料,2~3天换一次水,保持养殖环境良好。一旦发现死蟹及时处理,并且检查致死原因。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本实验研究发现并确定了一种新的呼肠孤病毒,它是导致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主要病原,并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该病毒的检测方法,很适用于在生产实践上推广;通过对EsRV的感染情况的调查,这对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5.1研究计划
①2015.04-2015.05 查阅资料,拟订试验方案。
②2015.05-2016.05 进行正式试验。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