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小型洄游性鱼类,隶属于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1]。刀鲚肉质鲜美,被列为“长江三鲜”之首,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2,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环境污染导致刀鲚生存环境恶化,江湖联系阻断导致其适宜繁殖场丧失,加之持续高强度捕捞导致刀鲚资源急剧衰退,个体趋于低龄化和小型化[1,4,5]。遗传多样性不仅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物种进化潜能的保证[3],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物种恢复潜力,从而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6],因此,刀鲚种群遗传学研究对于刀鲚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具有结构简单,进化速度快,呈母性遗传且几乎不发生重组等特点,以mtDNA作为分子标记在鱼类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7]。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Cytb)基因不仅容易使用通用引物扩增和测序,而且还是mtDNA中唯一一个结构和功能被了解的较为清楚的蛋白编码基因,被认为是了解种质资源状况和群体遗传学的理想工具,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鱼类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物种品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Cytb基因在近缘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研究中尤为有效[7-9]。
有关长江刀鲚种群遗传学的研究已多有报道,马春艳等[10],葛家春等[11],张燕萍等[12],于爱清等[13],魏广莲等[14]分别用RAPD,AFLP,线粒体DNA D-loop全序列分子标记,微卫星标记,Cytb基因序列分析等技术对长江刀鲚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张媛等[15-17]多次利用同工酶、RAPD-PCR和ISSR-PCR等标记技术研究过长江刀鲚的种群遗传结构。但针对长江刀鲚溯河洄游过程不同江段遗传结构差异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Cytb基因序列对长江四个江段刀鲚种群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掌握各江段刀鲚洄游群体遗传结构差异,以期为长江刀鲚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 研究目标
利用PCR扩增长江下游不同地理位置刀鲚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通过统计、分析目的基因片段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探讨其群体遗传结构特征。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
本实验通过采集安庆、铜陵-当涂、南京-镇江、崇明 四个长江区段刀鲚样本,通过PCR扩增获得线粒体DNA片段,运用clustal X、MEGA 3.1、DnaSP 5.0、Arlequin 3.1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长江刀鲚群体遗传结构特征。具体方法如下:
1.1样本采集
4. 研究创新点
本方案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针对长江刀鲚不同区段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长江刀鲚种质资源的资源提供基础性理论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9 年 2 月-3月, 查阅文献资料,制定本研究方案;
2019年 4 月-6月,根据实验方案,采集刀鲚样本;
2019年 7月-10月,,处理实验样本,开展后续实验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