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意义紫花苜蓿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悠久的冷季型豆科牧草,因富含蛋白质、产量高、适口性好和适应性广,有牧草之王的美称,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长期以来,紫花苜蓿主要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和江淮流域广泛种植。
近年来,随着我国南方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牧草产业化及对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紫花苜蓿栽培和育种开始面向南方气候过渡地区。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3.1研究的目标(1)探明越夏期不同遮阴条件下紫花苜蓿内源激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含量的动态,探讨越夏期苜蓿叶片脱落和植株死亡的生理机制。
(2)探讨越夏期不同遮阴条件下紫花苜蓿相对生长速率、凋萎率及叶面积的变化,揭示越夏期光强变化对苜蓿植株光合产物分配格局的影响。
3.2研究内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越夏期不同遮阴条件下紫花苜蓿叶片内源激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含量的变化,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紫花苜蓿根、茎、叶和种子的干重,定期记录植株凋萎率,并用叶面积仪测定植株叶面积,以探讨越夏期不同光强条件下苜蓿植株的光合产物分配动态及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4.1研究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探讨越夏期不同遮阴强度对紫花苜蓿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采用烘干称重法,探讨越夏期不同遮阴条件下紫花苜蓿根、茎、叶和种子干重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变化;定期记录植株叶片脱落数;并用叶面积仪测定植株叶面积,揭示越夏期光强变化对苜蓿光合产物分配格局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
4.2技术路线4. 3 实验方案(1)实验设计试验通过遮阳网叠加设4个光照梯度,各遮阴处理条件下设3个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4. 研究创新点
我国南方气候过渡地区紫花苜蓿越夏率低的问题一直是生产实践中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量研究主要通过化学物质控制及育种技术试图解决南方紫花苜蓿越夏率低的问题,但进展较慢。
本研究通过遮阴这一农业技术措施,系统定量研究南方气候过渡地区紫花苜蓿越夏期不同遮阴强度下植株的光合产物分配格局和内源激素含量动态,以阐明越夏期苜蓿叶片脱落及植株死亡的生理机制,确定夏季高温期适宜紫花苜蓿生长并提高其越夏率的遮阴梯度,探讨提高该地区紫花苜蓿越夏率低的可行技术,对我国南方气候过渡地区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6. 项目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3.3 - 2013.4(1)收集适于我国南方气候过渡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
(2)确定试验样地,搭建遮阴棚,购买室内试验材料和检测试剂。
2013.4 -2013.8(1)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遮阴实验。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