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课题的意义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为十字花科植物,其叶入药为大青叶,具有具有泻火、定惊、凉血消斑等功效;根入药为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等功效[1]。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大青叶含有靛蓝、靛玉红等吲哚类化合物、喹唑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等症,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性流行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而板蓝根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肝炎、角膜炎等,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1-硫氰酸-2-羧基-3-丁烯、棕榈酸、β-谷甾醇、蔗糖、靛蓝、靛玉红、(R,S)-告依春及精氨酸[2]。
随着对大青叶和板蓝根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的深入,菘蓝的栽培生产也日益受到重视。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以甘肃和山西2个产地的菘蓝居群为材料,设置3个不同氮素浓度和空白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在不同氮素浓度下菘蓝的活性成分积累情况。
2.研究内容大田环境不同氮素水平对菘蓝叶内靛蓝、靛玉红、(R,S)-告依春、总黄酮及总生物碱等活性成分的影响(1)菘蓝叶片冬季收获后,将其杀青后烘干磨碎,并过筛。
标准曲线的制作:称取靛蓝、靛玉红各1.0 mg于50 ml容量瓶中(少量氯仿助溶),甲醇定容,最终浓度20μg/ml。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1.1实验材料试验地设在江苏省句容市茅山仙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供试材料为来自于甘肃和山西两个产地的菘蓝,经南京农业大学王康才教授鉴定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角果(生产上称种子)。
于2017年4月16日播种,设置4个不同施氮水平,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有24个小区,小区规格为1.2m4m,小区为南北行向种植。
1.2 测定指标菘蓝根内的(R,S)-告依春、叶内的靛蓝、靛玉红、总生物碱等活性成分。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首次开展减量施氮对两个产地来源的菘蓝活性成分的影响研究,为菘蓝的合理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提高菘蓝药用品质和减少氮肥的浪费和污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本研究计划2017年4月2018年5月完成 (1)2017年4月03日5月17日,收集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试验研究方案。
(2)2017年4月16日,菘蓝种子播种并设置三组重复。
(3)2017年4月17日2017年12月17日,观察其生长情况,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工作。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