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多肽合成原理设计制备一系列阿霉素-寡聚多肽药物结合物(APD);并设计合成兼具特异性肝靶向性、长循环性和 pH 敏感性的不同荷电量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FBM),利用超分子组装理论构建多功能纳米药物(MNM)。
探究 APD 的药物数目对自组装行为的影响、FBM 的荷电量与 MNM 形成的关系、MNM 的形成机制;在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全面地研究 MNM 的体内分布行为和 SMMC7721 细胞的摄取机制,阐明该类载体的体内转运过程,揭示其在肝脏转运的分子细胞学机理;掌控 MNM 特异性肝靶向和线粒体定位的关键要素及研究方法,获得其靶向作用机制及对肝癌耐药的干预作用等信息;并将阿霉素特异性的靶向具有耐药性肝肿瘤细胞的线粒体,评价其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起效的机制,为克服肿瘤的耐药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2. 文献综述
作为药物递送新策略的功能性寡聚多肽摘 要:寡肽是一种由2至2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表现出多种生物功能,例如特异性靶向、细胞穿透、自组装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能力。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的目标是强调功能性寡肽在纳米药物应用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对寡肽药物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寡肽由于其固有性质而获得广泛关注,但是缺乏体内转运行为研究是现阶段的最大问题和挑战。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1、FBM 的合成、鉴定及理化性质研究设计合成具有隐形、肝细胞靶向和 pH值敏感的功能性大分子,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理化性质研究,探究其结构和理化特性对其电荷、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荧光标记细胞技术将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共培养,初步评价其肝实质细胞靶向性。
2、MNM的构建、表征及理化性质研究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MNM、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系统研究其体外理化性质、pH敏感性等,阐明其组装机制和影响因素。
3、系统评价MNM的安全性、多功能性、药效和抗耐药性在细胞器、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系统评价MNM的安全性、隐形功能、肝组织靶向性功能、并采用荧光标记细胞技术将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共培养初步评价其肝实质细胞靶向性功能、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评价其溶酶体逃逸功能和线粒体靶向功能,并进行抗肿瘤效果以及抗耐药性的初步评价。
4. 工作计划
2022年1月文献调研,熟悉课题研究背景2022年3月设计合成功能性大分子,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理化性质研究;利用超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 MNM、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2022年4月MNM的肝癌细胞体外摄取机制及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和细胞内溶酶体逃逸及线粒体靶向机制研究2022年6月MNM的整体动物实验,包括体内药动学研究、组织分布研究和药效学研究
5. 难点与创新点
目前国内外关于 APD 的修饰及体内转运行为研究较少,已有的文献集中于体外 APD自组装行为以及细胞毒性的研究,且仅由 APD 构成的纳米药物在靶向特异性、长循环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对 APD 自组装形成纳米药物后的体内转运机制、靶向机制和入胞机理缺乏深入的实验资料。
(1)本课题合成了兼具特异性肝靶向性、长循环性和 pH 敏感性的不同荷电量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利用超分子组装理论修饰 APD-NPs,赋予其多功能性,构建 MNM,极大地拓展了APD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为实现APD的特异性肝靶向治疗构建了广阔的平台。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