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纳米材料也相应得到了突破和创新,纳米颗粒(量子点)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范围。纳米颗粒大多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易溶于水以及化学惰性等优点[1],特别是光稳定性好[2]且有丰富的颜色,可以作为生物体系的荧光探针,这使其在发光领域内占有重要的位置。
纳米颗粒的发光性质,取决于其尺寸的大小以及量子点表面官能团的性质[3]。纳米颗粒的激发谱带较宽、发射光谱窄且比较对称[4]。1993年,Norris等[5]低温光烧空穴和荧光窄化光谱合成硒化镉(CdSe)时,发现其荧光颜色会随着粒子尺寸的增大,由绿色变成红色。之后,Wang等人[6]以二氧化硒为硒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在水相中合成了发射光谱从绿色到近红色的碲化镉(CdTe)量子点,波长的红移范围约为525~730nm。通过研究观察可以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制得的纳米颗粒荧光效应良好且明显,激发光谱宽且连续,荧光发射峰的强度很大程度上依赖量子点的尺寸。所以,研究者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地制备一定发射波长的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的常用化学制备法主要是水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法是利用各种原料通过水热反应得到碳量子点。2010年Zhang[7]等人首次以L型抗坏血酸为碳源,将其均匀溶解在去离子水中,然后转移至高压反应釜中高温反应四小时后萃取透析得到较高产率的碳量子点,既不需要强酸处理,也不需要进一步的表面改性,并且其水溶液的稳定性也大大增强,即使在很强的pH范围内荧光也不会发生变化。而后,Liu[8]等用水热法分别以丝氨酸、组氨酸、胱氨酸合成了碳量子点,并且研究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合成的量子点尺寸会减小,产率也在不断降低(图1)。Li[9]、Pan[10]等人也利用水热法制备出了硼酸化碳量子点和磷光碳量子点。因为水热法制备过程具有绿色、简单、经济的优点,制备出的量子点粒径也较均匀,所以目前成为了碳量子点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1.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第一,探究2,6-二氨基嘌呤、2-氨基嘌呤、鸟嘌呤三种嘌呤基不同形状纳米粒子的生长方式;
第二,探究三种嘌呤基纳米颗粒分别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复合薄膜的变温效应。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