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区变化的道路“瘦身技术”研究开题报告

 2024-06-26 16:15:18

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对人们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传统的道路拓宽方法往往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成本高昂且实施难度大。

在此背景下,道路“瘦身技术”应运而生,其旨在通过优化道路空间布局、交通设施设计等手段,在不改变道路红线宽度的前提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道路“瘦身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道路“瘦身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空间优化方面:欧美国家在道路空间优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采用缩窄车道宽度、设置彩色铺装、优化交叉口设计等方法,有效提高了道路的空间利用率和通行效率。

Montella等[1]研究了意大利城市道路“瘦身”后的交通安全效果,结果表明“瘦身”后的道路交通事故率显著下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视区变化与道路感知关系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眼动追踪实验,分析驾驶人在不同道路环境和驾驶状态下的视区变化特征,包括视区范围、注视点分布、眼动轨迹等。

研究视区变化对驾驶人道路信息获取的影响,例如对交通标志、标线、车辆、行人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

探讨视区变化对驾驶行为决策的影响,例如对车速控制、车道保持、超车决策等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眼动追踪实验、驾驶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开展:
1.文献调研阶段:系统梳理国内外道路“瘦身技术”、驾驶人视区变化、道路感知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重点关注驾驶人视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道路感知和驾驶行为的影响,以及现有道路“瘦身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2.眼动追踪实验阶段:招募符合条件的驾驶人作为被试,设计模拟不同道路环境和驾驶状态的实验场景,例如不同车道宽度、不同交通标志标线、不同道路照明条件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的创新:将驾驶人视区变化这一人因因素引入到道路“瘦身技术”研究中,区别于传统的仅关注道路物理空间优化的研究思路,为道路“瘦身技术”的设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驾驶模拟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驾驶人主观评价,定量化分析视区变化对道路感知和驾驶行为的影响,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研究成果的创新:提出基于视区变化的道路“瘦身技术”设计原则和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道路“瘦身技术”设计框架,并针对不同道路类型和交通环境提出具体的道路设计优化策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王浩, 王建伟, 吴春雷, 等. 道路“瘦身”与交通安全的协同提升策略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2, 22(3): 10-19.

[2] 吕品, 葛琪. 基于视知舒适性的城市道路“瘦身”设计研究[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9): 181-184.

[3] 李卓. 基于人因工程的城市道路“窄马路、密路网”优化设计研究[D]. 长安大学, 20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