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毗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和人口大国,地理位置毗邻,有相似的近代历史背景和资源禀赋,两国的发展关乎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逾200倍,中国遍布全球的多元贸易格局逐步形成。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9500亿美元,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27000亿美元、进口22400亿美元、贸易顺差4600亿美元。2019年,印度货物进出口额为8000亿美元。其中,出口3200亿美元、进口4800亿美元、贸易逆差1600亿美元。
印度服务贸易相对发达,中国相对滞后。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617.2亿美元,占GDP总额的58.3%,,是货物贸易总量的37.5%;印度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682.8亿美元,占GDP总额的64%,是货物贸易总量的45.7%。虽然印度服务贸易总额低于我国,但其占GDP比重更高。
从服务贸易差额来看,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情况,2001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61.1亿美元,2020年扩大到1093.21亿美元,服务贸易情况持续恶化。2001年印度服务贸易逆差为29.9亿美元,2020年顺差为827.2亿美元。印度服务贸易的收支状况要优于中国。从服务贸易结构来看,中国服务贸易以旅游业和运输业这些传统的服务行业为主,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印度的服务贸易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已经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出口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且有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中印对外贸易比较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吕盛行(2005)对印度与中国贸易体制的演变做比较分析,找到两个国家的相同之处和各自从封闭转向开放的内在逻辑,并进而找到发展中国家贸易体制演变的共性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把过重篇幅用在比较不同,总结不足。马致远(2006)对于中印两国对外贸易现状的差异分析的十分清晰,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比较的过程中忽视了实证分析。杨晓华(2012)对中印主要进出口商品和主要进出口国家进行对比,涉及商品种类多,具有一定的体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审视中印之间的贸易合作与互补关系。文章不足之处在于收集数据会存在缺失的可能,没有通过实证模型加以分析。宋周莺(2019)从贸易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态势,探讨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及敏感行业,评估中印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期为中印关系演变提供有利支撑。但没有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对中印贸易合作进行研究。万晓宁(2019)阐明了中印两国在南亚各国之间的进口比例和出口比例,并且运用计量方法对中印两国在南亚地区进出口商品的竞争态势进行剖析,提出要加强与印度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南亚六国与中国的经济往来,提供一定程度的缓解来自印度方面压力的作用,但其缺陷是就中印比较本身分析不足。彭虹(2019)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几个角度进行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并且采用修正的钻石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用双对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缺陷是缺少了对策解决。马佳妮(2021)对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总量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然后基于TC指数,分析了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分部门的国际竞争优势,认为要完善并延长货物贸易产业链促使我国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要扩大我国服务业相关部门的对外开放度以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并且加强两国人才交流弥补我国服务应用型人才的不足,但是选取数据稍微有些延迟。
国内对于中印对外贸易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维,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启发意义,但研究力度仍有待加强,有待更加系统。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30日至2022年12月07日:搜集并查阅资料,确认选题
2022年12月08日至2022年12月30日:完成开题报告
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5日:完成提纲,着手初稿
5. 参考文献
吕盛行(2005)对印度与中国贸易体制的演变做比较分析,找到两个国家的相同之处和各自从封闭转向开放的内在逻辑,并进而找到发展中国家贸易体制演变的共性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历史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把过重篇幅用在比较不同,总结不足。马致远(2006)对于中印两国对外贸易现状的差异分析的十分清晰,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比较的过程中忽视了实证分析。杨晓华(2012)对中印主要进出口商品和主要进出口国家进行对比,涉及商品种类多,具有一定的体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审视中印之间的贸易合作与互补关系。文章不足之处在于收集数据会存在缺失的可能,没有通过实证模型加以分析。宋周莺(2019)从贸易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态势,探讨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及敏感行业,评估中印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期为中印关系演变提供有利支撑。但没有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对中印贸易合作进行研究。万晓宁(2019)阐明了中印两国在南亚各国之间的进口比例和出口比例,并且运用计量方法对中印两国在南亚地区进出口商品的竞争态势进行剖析,提出要加强与印度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南亚六国与中国的经济往来,提供一定程度的缓解来自印度方面压力的作用,但其缺陷是就中印比较本身分析不足。彭虹(2019)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几个角度进行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并且采用修正的钻石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用双对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缺陷是缺少了对策解决。马佳妮(2021)对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总量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然后基于TC指数,分析了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分部门的国际竞争优势,认为要完善并延长货物贸易产业链促使我国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要扩大我国服务业相关部门的对外开放度以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并且加强两国人才交流弥补我国服务应用型人才的不足,但是选取数据稍微有些延迟。 国内对于中印对外贸易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维,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启发意义,但研究力度仍有待加强,有待更加系统。 |
4.论文(设计)的研究计划或撰写方案: |
2021年11月30日至2021年12月07日:搜集并查阅资料,确认选题 2021年12月08日至2021年12月30日:完成开题报告 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5日:完成提纲,着手初稿 2022年1月16日至2022年3月15日:完成论文初稿 2022年3月16日至2022年4月30日:初稿修改、外文文献翻译及论文中期检查 2022年5月1日至2022年6月5日:毕业论文定稿、查重,准备论文答辩
|
5. 参考文献: |
[1]吕盛行. 贸易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国际贸易专业,2005. [2]马致远, 赵娇.中国与印度外贸比较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1). [3]杨晓华.中印贸易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及潜力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2. [4]宋周莺,韩梦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5):24-34. [5]彭虹.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 ——基于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6):48-55. [6]马佳妮,王诗. 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及服务出口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经贸,2021,(6):35-37. [7]谭晶荣.中印两国商品贸易比较研究[J]. 南亚研究季刊,2004(3):6-12. [8]王春丽.试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商讯,2018(11). [9]张之朋.中印贸易问题和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0]董雯雯.中印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4):150-151. [11]叶敏. 中国和印度贸易模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25(11):10-13. [12] 何树全. 国际贸易模式动态演变: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比较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18-21. [13] Xia Tiany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n the New Era[J].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9,116:225-233. |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