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但由于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基础不同,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各方在经贸往来过程中的矛盾和争端频发,贸易摩擦也更趋多样化、动态化。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既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贸易摩擦的受害者。美国和欧盟作为中国的两大重要贸易伙伴,相互间贸易摩擦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出口开始由顺差变为逆差,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美国开始运用各种手段对两国贸易施加干扰。自中国加入 WTO后,欧盟就逐渐出台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导致中欧、中美的经贸摩擦不断,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中国产业升级,更有甚者损害了我国的正当利益,因此研究两者贸易摩擦产生的本质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中国与美国及欧盟之间贸易摩擦的共性和特殊性,分析贸易摩擦的产生原因,探寻更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贸易调整提供参考。主要采取了文献回顾法、比较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参考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共性个性问题、产生原因进行比较分析,逐层探讨探究,力争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比较中美与中欧贸易摩擦的异同。
(2)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与中欧贸易摩擦异同的原因。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美及中欧贸易摩擦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中美及中欧的贸易摩擦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的国家层面,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及中欧贸易摩擦的特征现状和产生原因。例如张亚珍(2009)将欧盟经济分成若干板块,从各个板块的特点出发,分析中欧贸易摩擦的经济根源并提出建议对策。王思璇(2009)利用贸易引力模型专题探讨了动植物检疫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等主要贸易壁垒的影响,并预测了中欧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于铁流、李秉祥(2004)通过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认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符合中美双方利益,美国限制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的出口是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等对策。尹硕翔(2019)则提出中美贸易摩擦会倒逼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应该将政策重点放在具有优势的领域。余振、周冰惠、谢旭斌、王梓楠(2018)指出随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具有必然性、常态化、长期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邵冠华(2019)主要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光伏产业的影响,他认为中国目前在光伏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是不够,产能依然存在过剩的情况。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也对中国与欧美国家或其他地区的贸易摩擦做了比较研究。王迪(2006)提出中欧贸易互补性比中日、中美要强,政治关系不影响中欧贸易关系。巫俊飞(2008)在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始末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对中美、中欧纺织行业贸易行业摩擦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并从中总结出了政府应在贸易争端过程中发挥宏观调控功能、行业应制定规范并建立预警机制的结论。汪威毅(2009)指出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主要缘由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随着时间变化贸易摩擦的重点会侧重于在不同产业领域。姜鸿、殷慕、陈曦(2014)通过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研究了欧美自贸区成立后中美、中欧贸易结构的变化,认为美欧出口将继续偏向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商品,而中国的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将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22日-11月26日:完成选题。
2、2022年11月27日-12月24日:阅读大量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待用,积累最新信息,完成开题报告。
3、2022年1月底前:上交详细的论文提纲,等待老师的指导意见。
5. 参考文献
[1]刘迪.中美、中日贸易摩擦比较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5-18
[2]户艳辉.中美、日美贸易摩擦比较分析[J].求实,2005,0(S1):113-114
[3]袁驰.重商主义视角下的中西贸易摩擦原因探讨——对中美与中欧贸易摩擦的对比分析[J].商情,2012,(28):60-6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