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打破了既定的计划经济,在一定的自由体制下自由蓬勃发展,从而使得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而商业街就是商业发展的一个较为浅显化的具体表现,展现了一个地区的商业总体发展。
商业街是一座城市人流量最大的一个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最为突出,最能从商业消费角度彰显其城市消费水平。而南京新街口就是中国享誉盛名的一个商业中心,其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更是坐拥#8220;中华第一商圈#8221;之美称。同时,今日的新街口的在节日旺季其日均客流量峰值可达到近百万人次,拥有众多的世界五百强所属进驻,商贸集中度正可谓是呼应#8220;中华第一商圈。#8221;
现如今,我们商业仍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状况,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新城市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后,商业街将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政府的城市规划中,不仅是民众的消费需要,更是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体现一个城市整体经济水平,民众消费能力,企业认可度的重要战略地。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发展历程
2、我国其他城市及外国城市的的商业街品牌塑造历程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CBD (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在其创立的#8220;同心网模式#8221;中提出的,是指-个城市中,尤其是大型中心城市中的#8220;商务活动汇聚之地#8221;,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由此之后外国学者对于城市商业街区的研究开始有了进展。以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和日本东京银座为例,研究最终总结出了国际著名商业街所具备的特点包括了历史悠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知名度;地段显赫,交通发达,人流集中;多种业态有机衔接,商业与文化巧妙融合;有大型零售商场,各色商品一应俱全;有旅游亮点,是旅游休闲的绝佳场所;城市景观有特色,街中公园芳草如茵;建筑风格独特,居住条件良好;街区配备多重功能、基础设施管理良好等显著特点,对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塑造品牌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此外,国外研究太探究了商业街区的形成背景、影响因素、主要特征、发展规划和潜在风险等各个方面。
Jr, Parks M Coble(1978)以山东济南为例,研究了中国1890-1949年之间城市商业街区在政治背景下的发展。Jung, Chang-Mu(2005)提出了商业街区购物中心存在各种零售活动存在不同形式的集聚经济的现象,而在17种商业活动中,零售服装店显示出强劲的本土化经济。其研究表明了相邻商户及购物中心会产生邻近效应,即集聚经济,并且随着商业活动的类型和租金率的不同而变化。而这一现象正是南京新街口商业街的显著特点。Dennis at al(2002)在伦敦北部的研究中提出城市改造的第一步是改造零售商户和购物中心。Dar#305;n AKIN(2005)提出了政府政策与城市转型对商业街区形成的推动作用。表明了由于新购买习惯和全球资本投入,大部分购物中心或商业街区遍布全球几乎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同时这些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也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有利的影响。Gellings, D(2009)提出了商业空间与地下交通空间高度结合的#8220;巨型空间#8221;,并且可以重塑商业空间的发展层次,而南京新街口商业街的规划则契合了这一点。Tulumello, Simone和Picone, Marco(2016)则强调了商场的多重性质与市政规模在监管规划框架中的主导地位之间的冲突,以及购物中心发展(至少在南欧)可能会重蹈不均衡发展模式,为中心商业街区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潜在的挑战。
我国关于对南京新街口商业街的研究始于1997年的有关南京新街口商圈的文献中,起初研究主要肯定南京新街口品牌塑造达到的成就与效果,随着南京新街口商业街近年来的进一步发展并得到普遍关注,更多的研究开始着重于分析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形成与演变的进程,通过分析其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空间布局、政府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探究背后推动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品牌塑造的原因,表明了研究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品牌塑造的参考意义,使得其成为了全国城市塑造商业街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其中,2004年的研究首次提出了要塑造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品牌的发展战略。而近年来的研究,更是着重于分析南京新街口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且以塑造新街口品牌形象为目的,相应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与发展设想。目前,对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品牌塑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京新街口商业街的演化理论研究、发展历程研究、运营模式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及研究参考意义等方面。
杨建明, 于培森(1997)提出了南京新街口商业街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统计了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商业网点、营业面积、销售零售额等具体分析数据。胡锦春(2003)提出了南京新街口商业街规划与发展过程中注重了商业街的#8220;参照性#8221;、先进性与特色性,定位于#8220;区域领先,国内一流#8221;,不仅与国外一流商业街相比毫不逊色,在具有浓厚商业气氛的同时还兼具了丰富的人文要素与历史积淀。朱英明, 王昌佐(2004)提出南京新街口商业街目前存在商业集群行业结构和业态结构不够合理、交通瓶颈、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缺乏商业集群发展规划与管理体制创新等问题。提出大力发展大中型特色精品商城、促进特色商业子群形成、实施商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等措施。首次提出了要塑造南京商业街品牌战略。胡幼骐(2005)提出了南京新街口地下商业街规划滞后,开发形式单一,地上、地下没有形成一体的交通以及商业的系统,因而带来很多中心商业区的城市、社会、经济等问题。针对地下商业街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张翼飞(2007)针对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品牌塑造在公共空间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南京新街口商业街的区位状况、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交通、商圈业态布局、公共空间等规划发展状况,提出了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品牌塑造过程中存在的交通日趋拥挤、景观设计单调乏味、休息设施匮乏、促销空间与商业建筑出入口冲突、部分商业建筑容积率偏小等问题,并提出了对车行、步行交通的改造以及对商业公共空间环境的改造等措施。邓炜, 金雁(2008)提出了南京新街口商业街跻身中国十大商业街之一,以一个强大的商业综合体向全国范围辐射。并进一步提出了存在商贸密度过高、商圈结构不合理、环境建设管理与规划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创新机制、明确定位、超前规划、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协调等改善措施。周家万(2008)提出了南京新街口商业街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强调了在这其中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维持着行业规范与总体信用,从而支撑着新街口商业街形成了诚信为上的商业精神框架,构筑了新街口商业街品牌塑造的灵魂。寇宝银, 刘爱莲(2008)提出了每天约有20万次的的市民路过新街口,构成了新街口商业街庞大的显性和隐性消费群体,使得绝大部分商家经济效益良好。史云亘, 康国定, 华中等(2010)提出了南京新街口CBD空间结构的演变,提出了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在信息化时代将具有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商务功能进一步集聚、变内向为外延建设#8220;泛新街口商务区#8221;等全新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高俊, 何世茂, 姚磊(2012)提出要以#8220;多元、特色、立体#8221;的思维来认识、规划、营造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品牌,表明了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将是推动南京旧城整体水平提升重要的源动力,其发展模式及规划应对策略将对我国大城市旧城中心区的更新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南京市秦淮区人大常委会(2014)提出南京新街口商业街作为省会城市的CBD,具有重要的中心区位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等塑造国际商务商贸街品牌的优势,为了要加强塑造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品牌,需要坚持高品位引领,进一步完善新街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南京新街口品牌塑造历史
5. 参考文献
[1]欧阳丽娟. 商业街文化塑造探索[J]. 现代商业,2010,36:6-8.
[2]张佳,相秉军,朱子瑜. 浅析城市特色空间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以苏州三条特色商业街为例[J]. 城市规划,2013,03:17-20.
[3]唐玉生,黎鹏,刘双,彭小凤. 我国西部地区历史商业街区演化路径及影响因素[J]. 管理学报,2016,05:745-754.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知乎的“知识付费”平台运营模式分析:理想、现实与未来开题报告
- 数字经济背景下AI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基于便利蜂的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 虚实价值链耦合视角下的跨境电商价值创造机 制——基于兰亭集势的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 跨境电商“虚拟-实体”价值链的协同发展——基于京东国际的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 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的问题、影响因素与对策开题报告
- 流量经济时代的企业公关管理:以鸿星尔克“野性消费”事件为例开题报告
- Vlogger流量变现模式研究——以游戏类Vlogger为例开题报告
- KOL导向下的网络平台效应及其对购买意愿影响研究——以小红书为例开题报告
- 会员制仓储商店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Costco为例开题报告
- 基于市场下沉的社区团购模式发展—以美团优选为例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