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江苏的启示开题报告

 2023-01-31 09:28:1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更替及多极化,本质上是有科技革命、技术创新、经济长波等因素的历史性演变所决定的,也是时间与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科技创新中心多由经济中心发展而来,拥有相对集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备#8220;宜居#8221;#8220;宜业#8221;的创新环境,多体现为一个大区域。

目前,国际上对于科技创新中心并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关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界定,一般从要素特征角度进行描述,主要体现为:

①能产生一批对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能集聚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以及科技型企业企业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忠宏(2013)认为全球正处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阶段,技术创新渐趋活跃,面临新的经济增长机遇。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科技革命的发生紧密相关。世界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转移都发生在历次重大技术革命出现后的历史机遇期。近现代以来,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形成了科技创新中心,究其首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抓住了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及相应的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进而占据了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和科技创新领先地位。17世纪后期,英国伦敦地区恰逢人类进入蒸汽动力时代,成为第一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并长期保持;18世纪后期,法国巴黎大力推动自身重工业发展,成长为第二个全球性创新中心;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前半叶,德国柏林和美国波士顿地区相继依靠第二次技术革命取代法国成为新的科技创新中心;20世纪中后期,美国积极应用移民政策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领衔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其波士顿及硅谷等地区成为首屈一指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每一次在新的区位造就新的科技创新中心,都会引起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大国消长和霸权更迭。根据全球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每五六十年为一周期的规律,过去200多年,全球经历了机器工业、蒸汽机、电气及重型机械、内燃机及其应用、信息技术等5次技术革命。目前,仍处于以信息及通讯技术为标志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时期,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进入到广泛和深度应用阶段,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业,同时,也正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

管理学博士熊鸿儒(2015)认为数科技创新中心体现为一个区域性的概念。在创新全球化趋势加剧的今天,世界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已突破了某个科技园区或某座城市的地理界限,更多地体现为一个#8220;大区域#8221;的概念,具有科技先导性、产业带动性和经济辐射性。目前,尽管国际上对科技创新中心尚无统一标准,但已评出的国际创新中心大都不是一个城市,通常是以一个或几个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与周边一些开放度高、有产业配套和技术吸纳能力、创新要素和产出密集的城市群组成。

FAGERBERG,MOWERY,NELSON(2005)看来拥有世界最先进知识、技术并能够代表世界最先进生产力、引领全球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就是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本质上是一组概念的集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共性特征和规律。具体地,一是能够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和有影响力的科研组织,吸引高素质人才和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拥有比较完整、适宜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和创意的同时也能就地实现产业化;三是拥有大量高成长、活力迸发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在若干产业领域具有领先水平;四是具有#8220;宜居#8221;#8220;宜业#8221;的生活和商业环境和容忍失败、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通过对国际上基本规律和先进经验的归纳,我们针对中国建设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需要总结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0.23-2022.11.30,确定论文题目,制订计划并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上交导师查阅;

2022.12.1-2022.3.11,查找翻阅相关论文资料,如文献、论文集、著作等,建立论文框架并完成论文初稿,初稿中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至少包括一篇英文文献;

2022.3.12-2022.3.18,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沈坤荣,徐礼伯. 美国#8220;再工业化#8221;与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 江海学刊,2013,(1):219-22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383.

[3] 黄群慧,贺俊. 中国创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6):5-1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