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进程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

 2023-02-06 08:45:3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自改革开放后持续加快,而与之相应的却是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基本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化改革并未完成,还有很多方面改革不彻底,目前的市场体制仍然不完善,市场在一些方面的资源配置中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十九大报告中都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市场化进程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那么了解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了解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及现状,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测度,研究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市场化进程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将会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会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计划写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简单讲述一下我国如今的市场化进程,并对题目所涉及的关键词市场化进程、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简单说明。第二大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利用统计数学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测度,在传统数据包络分析(EDA)方法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简化指标,构建PCA-DEA模型,同时在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里查找筛选所需的统计数据,提取投入主成分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以及产出主成分流通利润、资金周转和产品集中度,最后测度农产品流通效率。第三大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市场化进程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查找筛选所需的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提取主成分并计算主成分的系数比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借助MATLAB软件构建PCA-DEA模型,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投入产出指标数据进行计算,测度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市场化进程,王小鲁(2018)认为,我国的市场化进展在200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停滞甚至下降,2012年-2014年进展相对较快,2014年以后进展在此放慢。就市场化相对程度而言,东部地区仍然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仍然比较落后。高翔(2017)认为,尽管市场化进程在各个地区还很不均衡,但从总体来看,各地的市场化趋势是明显的。市场化进程使得要素禀赋更加自由流动,同时市场化进程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和知识理念的传播,使得政府选择发展本地区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且中国的要素市场化进程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孙晓华(2014)认为,市场化水平的省际差异由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共同决定,二者的贡献率分别为42%和58%,说明区域市场化改革的不同步是造成市场化水平失衡的主要原因。孟文强(2019)认为,从整体来看,我国各省份的市场化指数都在逐年提高,从各个区域市场化发展程度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从2000年到2015年市场化指数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市场化发展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低,全国市场化发展水平位于东中部之间。曾学文(2003)认为,基于市场化测度的国际比较,可以借鉴美国传统基金会区间分等评分法进行测度,而中国市场化指数形式采取传统基金会5 等分制,可以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王琦(2019)认为,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自此后,经过多轮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经济水平以年均接近10%的破纪录水平快速增长。在这其中,我国商贸流通业更是从最初的落后行业发展壮大成为竞争性行业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市场化的推动进一步释放了流通业的经济活力。

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杨楚昕(2018)认为,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存在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流通的法律规范不完善等问题。加大力度培育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构建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法律法规是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黄义红(2019)认为,中国的流通体系是以批发市场为主导地位,零售市场,大型超市等共同发展的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当前批发市场的体系庞大,中间环节较多,包括包装,仓储,运输,层层配送,信息管理等环节。韩丽娜(2018)认为,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规模较小,设施简陋,难以一次性满足大宗农产品货物需求,产品局限性强,农产品价格机制亦未形成。没有一条成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的生产将面临供需脱节的矛盾,将会直接影响农民的利益,阻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王伟(2018)认为,农产品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其物流流通系统与普通物流系统相比更加繁琐与复杂。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李家华(2019)认为,随着“互联网 ”的发展,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互动更加频繁,其中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带动下,生鲜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呈现快速增长,并与社区商超不断融合,增速迅猛,农产品流通的总体规模不断增大。同时,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王品飞(2019)认为,根据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确定政策保障、运输保障及便利保障等对策,提倡互联网、大数据介入“一带一路”农产品流通,为各国农产品国际化流通提供实时、全方位数据服务。

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许诗源(2019)认为,在构建PCA-DEA模型的基础上, 2005-2017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始终保持波动增长状态;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科技发展以及流通企业运行情况均会对农产品流通效率造成影响。吕建兴(2019)认为,总体上中国农产品流通整体、批发和零售环节的综合效率不高,均处于DEA非有效状态,且纯技术无效是综合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各区域不同环节的效率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整体和批发环节的效率较高,而西部整体和零售环节的效率较低。总体上农产品流通效率呈波动性上涨趋势,且中部和西部的上涨幅度更大。崔振洪(2014)认为,我国多数地区农产品物流总体效率较低,分地区来看,发达地区的农产品物流效率较高,中西部地区中,农产品物流节点省份的物流效率高于边远地区,湖南、湖北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农产品物流效率较高。张磊(2011)认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特指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效率,是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流通产出与流通成本的比值。农产品流通效率无法用单一指标进行衡量。文章认为,可以用市场整和度、市场集中度、技术效率、消费者满意度、流通差价、交易费用、流通时间七大指标来综合评价流通效率的高低。彭海红(2015)认为,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成本的影响因素存在共性,并且影响的方向相同。在降低流通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成本,在改善流通效率时也降低了成本。有些因素对于流通效率和流通成本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即在提高流通效率的同时却提高了流通成本。但是,农产品流通效率与流通成本不是简单的互促关系,而带有一定的矛盾性。因此,在改善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时必须协调好二者的互促与矛盾关系。徐振宇(2001)认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应尽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组织基础,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核心作用,鼓励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继续探索合同农业机制和期货市场,重视超级市场在高质量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卢凌霄(2008)认为,基于生产者、流通业者、消费者的不同视角,流通效率存在不同的评判标准。从生产者角度看,能卖高价格就是流通效率高;衡量流通效率的主要指标是利润和成本;从消费者看农产品低价、高品质、多品种则是流通效率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1.29前——完成开题报告;

2、2022.3.13前——撰写、提交论文初稿,完成中期检查;

3、2022.5.10前——修改论文、重复率检查、定稿、完成外文文献翻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王小鲁,樊纲,胡李鹏.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

[2]高翔,黄建忠.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进程与中国省级政府效率——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7,33(10):19-35.

[3]孙晓华,李明珊.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地区差异:2001~2011年[J].改革,2014(06):59-6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