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金融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兴起,特别是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金融业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开始向其他金融服务领域渗透,金融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至此,西方国家自30年代起盛行的分业经营体制开始土崩瓦解,转向混业经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金融业发展与国际金融业发展密不可分,但我国的金融系统总体来开仍然维持着严格分割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刚刚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模式,美国却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颁布为标志,结束了西方国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分业经营模式,由此引发了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问题的巨大争论。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经济特征,借鉴国外发展,选择最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具有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采用何种经营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在加入WTO后,金融业日益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现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内外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首先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然后运用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分析了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现状,继而解释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综合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得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混业监管模式。并且结合理论总结出,金融市场内在的创新需求必定会催生带有混业经营特征的工具和机构,而这种改变则必然会驱使经济制度由分业模式向混业模式转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金融监管的研究很多,其中多元化经营理论是最早为金融混业提供理论支持的基础理论,但是专门针对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方面的则相对少见。
Thomas F.Hellmann, Kevin C. Murdock and Joseph E.StiglitZ (2000) 认为对金融业来说,在混业经营状态下,仅对资本充足性监管是不够的,因为银行业务多样化可能带来道德风险。随着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监管当局应将监管的重点从合规性转到审慎性方面来。
Ramiro Tovar Landa Ph.D. (2002) 认为世界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是大势所趋,因此金融监管必须与时俱进。由于统一监管的成本较低,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在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中,多头监管应该向统一监管转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日-2022年11月30日论文选题阶段
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并提交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
2.2022年12月1日-2022年3月4日材料准备与实际调查阶段
5. 参考文献
[1] 廖凡,张怡.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J]. 金融监管研究. 2012(02)
[2] 李礼辉.欧债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J]. 资本市场. 2012(02)
[3] 梁颖琳.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们的启示[J]. 中国城市经济. 2012(0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