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主要矛盾。
数字普惠金融是全方位为各阶级人群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当前,我国经济在宏观上发展较好,整个经济市场也比较稳定,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或是低收入阶段。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将数字技术融入金融,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小微企业等群体提供更加普惠性的金融服务,再加上政府的引导支持,希望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创业,改善产业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
目前,学术界已经开始注意到数字普惠金融对就业的影响,但数量仍然较少。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近几年服务业的某些行业具体数据,并且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希望最后能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对服务业就业影响的重要结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有关数字普惠金融和就业的理论基础和机制分析;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服务业就业现状的具体原因;第四部分则是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通过对近几年服务业就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对服务业就业具体影响;第五部分回顾以上分析,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数字普惠金融对服务业就业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并结合近几年服务行业就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指出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对服务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具体写作提纲如下: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05年的时候由联合国提出,主要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提供更多普惠性的金融服务。为了推动普惠金融发展,G20峰会重点讨论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等重要文件。而随着近几年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普惠金融和数字技术也在不断进行交叉融合,由此打开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大门。
1.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虽然我国普惠金融从全球来说水平较低,但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普惠金融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改善。刘金全、毕振豫(2019)认为,普惠金融发展能够减慢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并且会反过来通过贫困减缓和经济增长来间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何学松、孔荣等(2017)研究发现,通过拓展金融服务对象、普遍应用保险产品、削减金融产品成本、加快发展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等方法,提高普惠金融综合指数和广度指数,对农村贫困率的下降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在普惠金融被灌入了数字化机制后,相较于之前的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扩大了受众群体的广度,尤其是低收入和贫困人群,更加具有普惠价值(郭峰2017)。陈鹏(2019)也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内包含的政策性内容可以有效提高传统金融服务风险分担能力并且降低成本。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1.11.17-2022.11.19
与指导老师见面,讨论论文选题,确定论文写作的进度计划;
5. 参考文献
[1] 刘金全,毕振豫.普惠金融发展及其收入分配效应——基于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双重视角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究,2019,40(04):37-46.DOI:10.13502/j.cnki.issn1000-7636.2019.04.004.
[2] 何学松,孔荣.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3):76-83.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3.10.
[3] 郭峰.普惠金融视角下的互联网支付:不仅仅是支付[J].新金融评论,2017(02):119-14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