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6 08:45: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再加上其在行政管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加凸显了它对整个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中央在“十六大”正式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表明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具有独立的相对性和完整性,能够更好的反映出省内经济发展水平。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与实力。江苏省作为县域经济强省,41个县及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单,9个县及县级市GDP破1000万,江阴市在2018年更是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十六连冠”。可是仍有29个县域的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极度不均衡,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江苏省作为县域经济强省,41个县及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单,可是仍有29个县域的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因此,我们对江苏省41个县域进行抽样,选取某些指标对样本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揭示江苏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并探究县域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对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行政区域划分与国内不同,国外学者对县域经济的相关研究分析较少,分析方法侧重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层面。所以,这里所提到的国外县域经济研究综述主要是针对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概述。国外西方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有久远的历史。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Adam Smith提出绝对优势理论[1],促进了生产力的规划与地域发展;1977年Heckscher和Ohlin提出素比例理论[2],提出不同的区域要输入所在区域稀缺的生产资料,并输出对所在区域有利的生产资料,以此来发展经济。19世纪开始兴起的区位理论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有了新突破,从Thunnen的农业区位论到Weber的工业区位论,再从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到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3],都被区域经济学的专家视为经典。近些年,Lewis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中落后的工业部门和较强的传统部门之间的“二元”模式[4],紧接着Ranis和John C.H. Fei对二元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二元”模式是社会转型的必经之路,是农业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过渡,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5],这一理论具有深远影响,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内方面,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国内学者一直将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县域经济研究发展缓慢。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于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也可以由地域范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全国或某城市群的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另一类则是以某个省的县域为研究对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通过对江苏省内41个县进行抽样,并选取指标对样本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揭示江苏省内县域经济的发展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许宪春.国民财富和国民财富的分配结构[J].经济参考研究,2013(24).12-13.

[2] 张美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回顾[J].现代国企研究,2017(20).121.

[3] Perrous F.The Pole of Development’s New Places in aGeneral Theory of Economic Activity[M].Unwin Hymanltd Press,1988.9-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