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城市市辖区经济活力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7 09:11:2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城市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城市——作为国家竞争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作为竞争企业的载体并为企业提供环境条件,作为人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城市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城市之间的竞争必然深刻影响着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这几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病”制约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是对竞争力的深化,城市经济活力又是对城市竞争力研究的深化。对于城市经济活力的研究,可以从经济这一根源探究解决“城市病”的方法,能够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平衡,从而加强国家竞争力。研究城市经济活力是重要的,其目的为了缩小我国区域之间经济活力的差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要一环,对我国城市发展走向现代、活力、生机蓬勃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在城市经济活力的定义方面,总结了城市经济活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更加突出城市经济活力概念的历史性,丰富城市经济活力的内涵。对于江苏省城市市辖区的城市经济活力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城市经济活力指标体系,研究城市发展概况,探究影响城市经济活力的因素。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国内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于1995年正式参加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之后便开启了国内对于竞争力的研究。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郝寿义和倪鹏飞是最先对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专家,填补这一领域的某些研究空白,丰富有关竞争力研究的内容。他们对城市竞争力的认识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为我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城市竞争力理论建立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们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城市经济活力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统计研究。CCTV“2004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活动在国内首次对城市经济活力进行评价。陆晓丽、郭万山(2007)专门探讨了体系的构成与指标的选取,考虑经济成长性、对外来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充分就业和可持续的生活质量、创新能力这些主要指标。何汝群(2019)打破了传统的以国家或省为研究对象,初次以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个区域以及各个小区域进行经济活力评价排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2-01~2022-02-01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实践经验;

2、2022-02-01~2022-04-01论文初稿完成,对整体思路和框架有清晰把握,并继续完善实践成果,总结实践经验;

3、2022-04-01~2022-05-01 论文终告完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深度城镇化——“十三五”期间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07):1-7.

[2] 周天豹,杨安勤.城市活力浅议[J].南方经济,1985(05):15-18.

[3] 楼海淼,孙秋碧.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各省经济活力评价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32-35.

[4] 蒋涤非.2007.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 张梦琪.城市活力的分析与评价[D].武汉大学,2018.

[6] 徐俊杰.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安理工大学,2004.

[7] 吕名扬.城市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1.

[8] ShaulM,DoigJW.EconomicVitalityandCivicVitalty[J].PubicAdminis

Ttrationreview,1984,44(2):172-175.

[9] 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价[EB/01].www.cctv.com经济栏目.

[10] 金延杰.中国城市经济活力评价[J].地理科学,2007(01):9-16.

[11] 陆晓丽,郭万山.城市经济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11):77-78.

[12] 何汝群.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活力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13] 曹雁翎.基于区域经济活力提升的人才活跃度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28(04):47-49 65.

[14] 侯荣涛.经济活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对福田区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5(06):146-148.

[15] PeterKarlKresl.CompetitivenessandtheUrbanEconomy:Twenty-four

LargeUSMetropolitanAreas.1999,36(5-6):1017-1027.

[16] PeterKresl,BalwantSingh.UrbanCompetitivenessandUSMetropolita

nCentres.2012,49(2):239-254.

[17] 赵彦云.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1997(A6):19-30.

[18] 王秉安,陈振华,徐小佶,姜华,罗海成.区域竞争力研究——理论探讨[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01):3-5.

[19] 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03):3-5.

[20] 郝寿义,成起宏.上海等城市的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的研究[J].南开学报,1999(01):3-5.

[21]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和概念框架[J].经济学动态,2001(06):14-18.

[22] 李会,程萌勋,张诗雨.区域经济活力影响因素及其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4):432-439.

[23] 周泽炯,宋钰怡.“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区域经济活力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20-2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