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智能手机市场自然遵循着一贯的商业逻辑和模式,但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运用层次分析法来对智能手机品牌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将大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进行有机的结合与分析,会拥有十分全面和丰富化的分析过程与结果,但是如何将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就是一个难题,如何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权重更是一个模糊而复杂的工程,过多的影响因素会造成分析过程的冗余,而影响因素不足则会直接导致结论的有偏,所以选择和分配好层次模型将会是本次评价的重中之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有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能力。它能使企业持续赢利并且获取超额的品牌溢价利润。在市场化经济中,品牌竞争力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不仅把企业、消费者、市场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在不断的促进着竞争模式的改进和商业模式的更迭创新。智能手机作为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产物近年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品牌竞争力的概念也在智能手机身上得到了独特的发展。本文通过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内容,来探究我国消费市场下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诸多评价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1980)一书中创造性的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五力理论即: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三大战略包括: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不过,波特的论述过于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作用,对于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并未重视。Wernerfelt(1984)从企业的角度对竞争力进行了探究,并认为企业内部存在三种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与产品和工艺相关的知识资源。这些资源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企业获利能力不同的原因,也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差异的重要因素。Prahaladamp;Hamel(1990),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即重视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是企业有机整合一组关键性技术和技能的独特知识和经验。以上三种主流的企业竞争力流派分别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企业资源因素和企业技术能力因素对品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然而他们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以波特为首的第一种理论过于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作用,而缺乏了对企业内部因素的挖掘或是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和技术的作用。这样一来同样行业中不同企业盈利水平悬殊的现象就得不到较好的解释。而以企业资源因素和企业技术能力因素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恰恰忽视了企业外部环境在竞争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以上三种理论都不能系统化、理论化的将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内涵阐述清楚。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处理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案例的处理方式调整我的模型,让模型更具代表性,不失一般性。
然后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探究本后的关联及问题,给出初步结论。
5.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02):171-180.
[3] 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