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的逐渐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对于城市可达性与区域经济格局影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出发,分别介绍了高速铁路对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及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对其基本概念做出了界定,深刻剖析了历史研究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研究结论。然后将城市的可达性引入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研究,将其作为高速铁路建设的相关替代指标研究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基于前人的历史研究成果展开新的研究,并提出可能发展的方向。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阐明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回顾相关内容的研究动态,开展文献综述,提出研究视角、方法、目标及技术路径,给出恩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对于高速铁路运输对城市或区域的可达性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2004)以沪宁地区为例,采用有效评价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三类分析指标,对在高速铁路的影响下铁路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变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得到不仅高速铁路沿线的地区多方指标的可达性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临近的地区也受到了积极影响的结论。蒋海滨,徐建刚,祁毅(2010)也选择相同的指标进行可达性的测算,并采用有无对比法分析,得到京沪高铁对中心城市的日常可达性具有空间优化作用的结论。效瑞,白永平,车磊等人(2020)则采用了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等时圈、经济潜力等方法和模型对兰新高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线县域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短,拓展了核心城市的交通圈范围,并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结构。
刘莉文,张明(2017)对全国266个城市开通高铁前后平均出行时间变化差异进行了有无对比法分析,证明了高铁能够提高全国可达性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改善西部和中小城市的可达性。而孟德友,陈文峰,陆玉麒(2011)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指标进行分析,也得到了高速铁路建设使各方位地带内、各方位地带间及各省份内部的总体可达性获得大幅度提升;虽然仍以东部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圈层状空间格局依然突出,但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可达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阅读和研究,准备毕业论文开题安逸外文文献;
2、2022.12.12-03.19 集中精力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进行中期检查,填写中期检查表;
5. 参考文献
[1]吕健,刘静静.中国高铁经济研究的现状、演进与趋势[J].产业经济评论,2019,18(3):87-112.
[2]陈洁,陆锋,程昌秀.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5):100-110.
[3] Hansen W G. How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59,25(2):73-7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